摘要: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六个外语科目的听力考试第一节5道试题的录音,将由原先播放一遍改为播放两遍,同时会优化听力内容,但考试总时长仍保持约20分钟不变。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与黑龙江省招生考试院近日同步发布通知,明确从2026年起,高考外语听力考试形式将有调整。
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六个外语科目的听力考试第一节5道试题的录音,将由原先播放一遍改为播放两遍,同时会优化听力内容,但考试总时长仍保持约20分钟不变。
这一变化将直接影响听力考试环节,2026届考生需特别留意。浙江考生在2026年1月首考时将采用新方式,最新消息一起跟锦宏高考来看!
播放次数增加后,相当于给了考生二次核对答案、查漏补缺的机会,能减少因紧张或疏忽丢的分,对基础较弱的考生更有利。
不过总时长没变,命题方向可能跟着变,或者对短时记忆、抓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再加上播放次数多了,录音内容可能更短或语速更快,考生将可能面临多重变化。
总之,对2026届及之后的考生来说,依旧需要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2026年英语高考听力有变
日常英语听力应该如何训练?这里分享1位高考英语142分,北大黄学姐的英语听力练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北大黄学姐这样说
“听”,即英语听力技能,是“输入”的一部分。大家可以自己进行听力题目的练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英文音频、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但鉴于对设备的要求,我们很难自己进行正规的听力练习,大多还是在学校固定进行听力播放时的实操。
因此,我主要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1.“听”“写”训练找盲区
对于统一的听力训练,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三心二意之举(可能表现为从来不认真听第二遍、边听边写其他作业等)。
老师强调的复听第二遍固然重要,但如果仍然无法做到专心致志,建议大家不妨试试“听写”的方法:
①边听边写:即听力一边播放,同学们一边在草稿纸上写出听到的词句,这样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听力水平;
②寻找盲区:找到自己的听力“盲区”明确到底是听不懂单词的意思,还是跟不上听力的语速;
③分析错因:每一次听力训练之后,透彻分析每一道错题的原因,透过错误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比如整理相关专题词汇或此题逻辑分析链条),从而避免在未来的考试中出错;
④针对训练:如听不懂单词,则对照单词,进行积累,标注音标;如跟不上听力语速,建议慢速播放(比自己能跟上的速度稍快一些),重复听直到完全听懂,再慢慢提高语速。
2. 碎片时间“灌耳音”
那么,在保证每天在学校的听力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如何突破时间、设备限制进行额外的听力练习呢?
我的建议是将其安排在自己可能会忽视的、不会占用整段自习的碎片时间。
例如,走读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上下学的“通勤”时间,将耳机里的音乐换成英文音频;把看英文电影、电视剧当作休闲娱乐活动,这些内容也并不要求大家像在学校听试题一样全神贯注地去对待,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自己在英文语境中生活。就算只是将音频打开放在一个你能听到的地方去做别的事情,完全不在意音频中说的英语是什么,也会在潜意识中沉浸式地提高听力能力。
不管出现什么变化,希望同学们都能通过扎实训练应对可能的难度提升,在听力考试中占得先机。
来源:涩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