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木头的”云和,为什么出了先秦时期遗址近700处(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9:32 1

摘要:34岁的王明达做了大量后勤工作,到上虞找铁匠定做了平头铲和尖头铲,各200把。这次发掘,除了30多个考古工作者,光是各地的文保员就来了54个。大家住在大庙,但没有床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1977年,国家文物局空前特别下拨10万元资金,用于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34岁的王明达做了大量后勤工作,到上虞找铁匠定做了平头铲和尖头铲,各200把。这次发掘,除了30多个考古工作者,光是各地的文保员就来了54个。大家住在大庙,但没有床头。

“今天我要深深鞠一躬,云和为我们浙江考古河姆渡发掘提供了床头。这件事应该没有人知道。”

2025年10月25日,83岁的考古学家王明达第四次到丽水市云和县,在一场研讨会上的开场白,把大家逗乐了。

“浙西南、闽北、赣东先秦考古学术研讨会”——能把这三省集结起来的主角,正是“出木头的”的云和。

嘉宾发到的会议册最后,有一段介绍:云和被冠以“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目前全县共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近1100家。

一路上,积木的地标造型,随处可见,很童话。

到处可见这样的木玩地标

研讨会开始前,150多位来自全国的考古学者和专家,已经在微信小群里聊起了玩具和考古。新开的云和县博物馆,就在木玩童话小镇,造型是个城堡,它的前身是玩具展示馆、购物商场的综合体。如今它的边上,是云和考古工作站。

云和县博物馆和云和考古工作站航拍,很童话

“童话世界,本来玩具是主角,考古是配角,现在考古变成主角。”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

在第二天的浙西南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主角出场了——

2021年以来,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市县开展“全区域、全时段”的区域系统调查,新发现先秦时期遗址近700处,这包括了5处跨湖桥时期的遗址、2处崧泽时期的遗址、300余处好川时期的遗址、600余处夏商时期的遗址和200余处西周时期的遗址,同时还发掘了云和黄山上、显圣湾、独山,庆元小熊山和莲都岚山头等遗址,初步构建了浙西南地区从距今8000年至2000年的先秦时期的文化序列,填补了浙西南地区先秦考古的诸多空白。

以上这段官宣,出现了很多数字,属于“不明觉厉”。但数字有意义。

化作一句话:八千年的空白,是如何填补的?

【1】文保员和文艺青年

陈明辉又胖点回来了。

“现在属于正常,至少不肥。”他笑。

这位80后良渚工作站站长前几年瘦了很多,婴儿肥不见了。2019年良渚申遗后,他的工作范围还是在浙北,除了在良渚,他也参与嘉兴地区崧泽-良渚文化的调查勘探,做了4年。

2021年12月26日上午,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现场PK,因为疫情首次开启了线上直播。他汇报的是嘉兴海盐杨家甸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墓葬。同场PK的,还有丽水云和东山头东晋徐氏家族墓地。大屏中出现了汇报人,杨克新,云和文保中心主任。

墓地发掘清理砖室墓7座,而且是纪年墓,出土青瓷器、青铜器、铁器(刀具)、银圈等。这是浙西南地区六朝时期墓葬的一次重要的发现,也是云和第一次发现纪年墓。

一般来说,最后一张PPT,都是意义和总结,很多时候,往往是 “重大意义”等。

“下面,我用方向明所长朋友圈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汇报。”

杨克新的PPT打开了一张方向明的朋友圈——

“云和那个小楼,挂了三块牌子:博物馆、文保中心、文保所,他们应该就三五个人,古墓发现后,杨克新主任(馆长、所长)就急匆匆微信、电话,这也是我第一次到云和,山好水好,菜也很好吃,晨跑回酒店大街上几乎就我一个脚步声,县政府很低调地在行道树干长满青苔的那头,考古所很重视很支持这次工作,申请发掘执照,孟老师带队支援指导,我在库房看了那些采集的石器,瀚龙明辉他们已经约定没有蛇出动的时候前往专题考古调查。丽水、台州是之前考古工作薄弱的地方,考古所一定倾尽全力支持。”

台下的方向明看到截图,“颇感意外”。后来,杨克新纠正,文保中心不是三五个人,是只有三个人。

汇报会的3个月前,7月1日,方向明和王海明到云和白龙山街道黄水碓村东山头的安置小区,云和文保中心在这里发现了砖室墓。

这是方向明第一次到云和县城,云和文保中心居然在“狭窄马路边的别人家楼底下”。

一楼办公室,他见到了杨克新和文保员邱长其。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云和的历史文化底蕴好像不够深。

业余文保员邱长其对历史文物感兴趣,哪里有山包,他就会爬上去看,从2007年开始,陆续采集了很多石器陶片,有200多件。2018年,杨克新和老邱对这些遗址进行了登记,共发现了13处遗址。

时任云和县文旅局局长的朱振华局长(现为分管文旅的副县长)请杨克新把这些器物给方向明鉴定,为正在创5A级旅游景区的云和梯田提供文化底蕴的支撑。

2020年11月12日——杨克新脱口而出。这个日子,他记得比方向明牢,“云和梯田创5A的关键时间”。那天,中国考古学会在浦江召开“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晚上,杨克新连夜把这批标本送到浦江会议现场,第二天一早,他就等在方向明房间门口,请他出鉴定意见。

在方向明的房间里,他打开装有石器的箱子,各种包装的盒子,废报纸包的采集石器。

方向明看后说,都没有问题。

“我在前辈的提携下加入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当时最年轻的委员,按照不成文的纪律,我是不可以个人名义给当地文物部门出具标本的真伪文字意见,但是考虑到这是有地点的文物标本捐赠,而且就是普通石器而已,就写下了书面意见。”

在2025年10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四年自主摸索出了一套山地遗址田野考古的经验,这一经验具体是怎么样的?

方向明回答,首先是政府支持。“浙西南考古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各方组织通力支持的结果。当地文物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考古工作有机会得以展开的首要条件。云和工作的开展基于地方业余文保员邱长其的调查发现,随后云和县文保中心的杨克新主任起到了关键作用。”

杨克新是文艺青年,拍照片,弹吉他,以前当过老师,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四个字:很有热情。

“云和考古新一页的真正机会来了。”方向明在《云和出土文物精粹》序中写道。

8个月后,2021年6月26日,他收到了杨克新的微信。打开,是云和文保中心正在抢救清理的已经报送省文物局的砖室墓照片。

云和东山头东晋徐氏家族墓地

【2】装玩具的盒子

“在云和这么一个小小的盆地里,墓地密集分布,小件标本都有二三百件,可以填补浙南地区的空白。”

2021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评选,杨克新云上汇报完后砖室墓的发现后,陈明辉做了点评。那时,他刚刚把工作重点从良渚转到浙西南。

2021年,浙江省做区域文物评估,陈明辉在嵊州跑过一两个点,浙南从没到过。方向明从云和回杭州后,对他说,不要老是做良渚,老是仅围绕着良渚也就这点内容,做不大的。

陈明辉很快答应。他看到了老邱采集的文物。

一个个装木制玩具的盒子,用来放石器。每件器物,他都做了登记,哪里出的,写好标签,贴在上面,分格装在木质玩具盒里。这些采集的地点多沿着浮云溪两岸分布。老邱还修复了一只他采集的肩头弄文化时期大罐。

2021年7月1日云和县文物保护所和邱师傅采集的文物 方向明摄

初看这些器物,可能新石器,也可能夏商,但一看到石镞,考古人的本能反应,这是好川文化的。这就意味着,年代早。

好川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年代相当于良渚文化至广富林文化时期,年代约距今5000-4000年,广泛分布于浙南、闽北、赣东地区,瓯江流域分布尤其密集。

要说好川文化的重要性,它跟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的消亡,往四周扩散有关。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良渚先民走到了历史进程的最后时刻,他们去了哪儿? 好川,一定是重要的去向之一,其中一路跟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好川文化。

但是,浙西南是中山、中山丘陵和丘陵盆地的结合区,原始地貌复杂,植被茂密,相对于浙东沿海和杭嘉湖地区,浙西南一直是考古工作的薄弱地区。

有难度,但依然有开拓者。

1977年,衢州市江山县,牟永抗、毛兆廷、柴福友等在江山南区开始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试掘,创造性地构建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时期的文化序列,同时,命名了“肩头弄文化”和营盘山期遗存,牟永抗写成《江山县南区古遗址、墓葬调查试掘》收录在《牟永抗考古学文集》中。

“那时我觉得,一个地方考古工作的前辈,一个没有经过发掘的调查报告,能写得如此精彩,十分钦佩。”2024年,在《中国史前玉器》(牟永抗著 方向明编)新书分享会上,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这样说。

陈明辉细看牟先生等人的材料,再结合这些年发掘之后整理的材料来看,近50年前建立的文化序列,在今天看来,依然很准确,很经典。

“最早发现的好川墓葬,其实就是1979年牟老师在江山的山崖尾。”方向明说。

1979年,牟永抗先生对江山地区进行专题调查时发现并试掘,清理出一座方形灰坑,当时,没有辨认出来。后来被证明这就是好川文化墓葬。但牟先生已经很明确地表示:这和良渚有关。

近40年后,2017年,山崖尾遗址再次进行系统性发掘,发现59座好川文化时期墓葬,出土随葬品198件,属平民墓地,年代为距今4550—3900年。绝大多数墓坑近方形。另发现早于墓地年代的生活区,清理好川文化灰坑45座,年代为距今5000-4500年。

1997 年,遂昌发现好川墓地,清理墓葬80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1028件组,墓葬排列整齐有序,以大墓为中心,根据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寡,可分为五个等级。60号墓,是好川墓葬群中最大的合葬墓,发现了 22片不同形状平面、曲面玉片。其中,有特殊形态三台阶状玉片2片,就跟大拇指指甲差不多大。最重要的是,它呈三重台阶状 (祭坛状),跟良渚的鸟立高台刻符几乎一样,这正是好川文化与良渚文化密切关系的重要实物证据。

2001年,《好川墓地》考古报告正式出版,提出“好川文化”的命名。

2018年缙云陇东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好川文化的内涵。

“我们对浙西南先秦时期的了解差不多仅限于此。”赵辉说。

前两年,赵辉在杭州碰到陈明辉,问他最近在干嘛。派到浙西南丽水开展考古工作了。明辉说。

云和县文旅局和云和县委县政府配套20万调查资金,支持了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2021年开始了第一次摸底调查。

陈明辉在“在蛇冬眠不久就组建了队伍”——2021年的队伍,只有他和两个从良渚带来的技工——哦,一个半,他笑。有一个技工还在别的地方发掘,临时过来帮忙。

那年,明辉同时在三个地方跑,嘉兴、杭州、丽水,做区域系统考古调查,一周每个地方呆2天。

“我是在这里胖了,但又在这里减下去的。我长胖都是因为他。”中午,在云和考古工作站,也是浙江省第一座县级考古工作站吃工作餐,他——房东正端菜出来,带鱼、茄子,他也是工作站的厨师。

陈明辉在研讨会上发言

【3】90%以上没有

摸底调查四个字,看起来轻描淡写,要知道,这是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云和,换成另外三个字:跑山头。

陈明辉早早定好了调查的基本原则,比如,以大型盆地或地势较好的小流域为重点调查区域,如云和盆地、碧湖平原、松古平原、壶镇平原等;以海拔150-300米的山头为基本的调查对象;以已有线索的地点及周边为调查重点,在不同季节对同一山头反复多次踏查。

跑山头,还不止一次。

“第一趟跑完,我们觉得还有必要跑第二趟、第三趟。”

为什么?

陈明辉说,主要和植被多有关,有时候遗址点常常会被覆盖,没看到陶片,这种概率很高。如果没有看到陶片,就无法定年代,也不会给它定成遗址点。

“我们有了一些经验后就发现,第一次跑完发现50个点,如果说后续再跑个两三次,不放弃这个线索,还会有发现。”

第一年,跑完两次系统调查,共发现50个遗址点,再跑一次,共81个,又增加了31个。

截至2025年10月,整个云和县共发现遗址100多处,其中先秦遗址81处。

先秦遗址81处什么概念?

4年前,只有13处,是地方文保部门发现的。

云和的调查,在4年里推广到了全域。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市县开展“全区域、全时段”的区域系统调查,发现各时期遗址1000余处,其中先秦时期遗址近700处。

陈明辉在汇报PPT里打开一张表格,龙泉最多,有187处,松阳122处,遂昌目前完成三分之一强的调查工作,已经发现遗址百余处。

这些区域的先秦时期,4年以前大多是一张白纸。“填补空白”不是虚词。用浙江大学教授林留根的形容词:酣畅淋漓。

调查过后,“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以及一探究竟的考古发掘,也同步进行。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边调查边发掘的工作模式。浙江省开创了省域范围全面开展考古前置的工作,目前每年考古项目3000-5000处,数量惊人。

但此时,陈明辉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些山地遗址大部分都没有文化层堆积。

什么意思?

比如在浙北地区发现一个遗址,基本操作,用探铲一探,看土,就能知道上面有没有文化堆积。

但丽水地区调查的1000多处遗址,用常规勘探,大部分遗址都找不到文化层——90%以上都没有。陈明辉补充。

为什么?

“有些遗址可能就不是遗址,是墓地。土坑墓基本都探不出来,砖石墓还凑合一点。”

这就意味着,常规的勘探方式很难起到作用,考古队员无法知道它的文化层范围。

90%以上都没有文化层这种情况在以前碰到过吗?我问。

“浙南的工作没怎么开展过,所以,没有文化层的遗址,可能很多人都不当遗址。”

既然90%没有,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找?

“万一有呢?”陈明辉说。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