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时零售早已不是可选赛道,而是平台生存的必答题。国信证券预测,2030 年行业渗透率若达 20%,未布局企业或将面临 GMV 负增长,而 2027 年该业务有望为阿里带来万亿 GMV 规模。
当淘宝便利店以 “不建仓、不开店、不与商家争利” 的轻模式高调入场,即时零售行业的双雄格局正式形成。
美团闪电仓四年深耕的重运营壁垒,遭遇阿里生态协同的精准狙击,这场看似模式之争的较量,实则是供应链掌控权与行业规则的重新定义。
即时零售早已不是可选赛道,而是平台生存的必答题。国信证券预测,2030 年行业渗透率若达 20%,未布局企业或将面临 GMV 负增长,而 2027 年该业务有望为阿里带来万亿 GMV 规模。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盈利难题,快消、生鲜等核心品类 2%-5% 的净利润率,远低于餐饮外卖,国信证券测算显示,扣除电商协同效应后,阿里即时零售业务可能亏损 175 亿。
即便如此,美团仍坚持重运营路线,四年间推出松鼠便利、歪马送酒等自营品牌,其核心诉求并非短期盈利,而是破解 “地方诸侯割据” 困局。
2023 年前后,北京佳美小仓、山东百惠等区域头部品牌掌控供给资源,导致平台难以统一标准、整合供应链,自营模式成为美团掌握货盘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淘宝的入场精准击中美团软肋。美团闪电仓虽早布局四年,但供应链根基始终依赖 1688,直到今年上半年才打通 ERP 工具与 1688 的对接,此前长期依赖手工录入管理库存。
而淘宝便利店一亮相便宣布与 1688 共建官方采购中心,提供官方验货、30 天包退等服务,借助阿里十多年的供应链积累,在长尾白牌商品上形成绝对优势。这类商品恰恰是闪电仓利润的主要来源。
更关键的是阿里的生态协同能力,淘宝闪购、饿了么与 1688 的联动,构建起 “需求端 - 供应链 - 履约端” 的闭环。
通过 C 端消费数据反推 B 端生产,打造即时零售专属货盘,这种生态级整合让美团的独立采购平台相形见绌。
模式差异的背后,是对行业规则的不同理解。美团以重运营模式实现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通过 “闪电帮帮” 体系升级。
从简单供货走向精准运营与服务商赋能,将 3 万个闪电仓中的优质门店收编为松鼠便利店,实现品控、价格、货盘的统一管理。而淘宝依托翱象数字化系统,为商家提供智能选址。
科学选品等一站式解决方案,以轻模式快速聚合商家资源,其核心优势在于胡根秋团队打造的底层商业基建,让 “生态共赢” 从口号落地为可执行的标准。
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美团的重模式带来更强的掌控力,但引发商家 “平台抢生意” 的猜疑;淘宝的轻模式赢得商家好感,但需要解决标准化落地与履约效率的平衡问题。
行业竞争的焦点正从模式之争转向价值升级。美团推出 “品牌官旗闪电仓”,以免仓租政策吸引 3C、美妆等七大品类品牌入驻,试图打破 “白牌盈利、品牌引流” 的传统结构。
淘宝便利店则在杭州试点引入 1688 严选货盘与沪上阿姨品牌专区,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即时零售的本质是 “3 公里生活圈的即时满足”,早期依赖 SKU 扩张的 “杂货逻辑” 已难以为继。
谁能让品牌商品高效渗透进每个社区,谁就能掌握主动权。阿里的场景化选品与美团的品牌直供,殊途同归指向 “品牌逻辑” 的升级。
这场对决没有终局,却在重塑行业生态。美团的重模式构建了深厚的履约壁垒,淘宝的轻模式激活了商家生态活力,而两者的竞争最终将推动行业走向 “快且好” 的新阶段。
消费者将获得更丰富的选择与更可靠的品质,商家将享有更高效的供应链与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即时零售也将从 “速度比拼” 迈入 “价值竞争” 的成熟阶段。
供应链的深度与生态协同能力,终将成为决定这场较量胜负的关键变量。
来源:米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