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此我还特意去查了数据,就拿今年已经过去的五一长假为例,国内旅游出行人次居然比疫情之前还要多!说好的大家都穷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看起来矛盾的现象。
为此我还特意去查了数据,就拿今年已经过去的五一长假为例,国内旅游出行人次居然比疫情之前还要多!说好的大家都穷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看起来矛盾的现象。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5个原因,造成了大家哪怕没什么钱也愿意出门旅游:
1,旅游的“优先级”提高了
我发现好多人说的“没钱”,不是说家里真的揭不开锅了,而是更愿意把钱花在认为值得的地方上了。像疫情那几年,大家都憋坏了,同时也想通了一个道理:钱存着只是数字,花出去才能换来体验。与其买一堆可能不怎么用得上的东西,不如投资在能留下美好记忆的事情上,比如说出门旅行,品味不一样的风景和异地风俗习惯。
我有个女性朋友就是典型代表,平常买件300块钱的衣服要纠结半天,但一趟两三千的旅行,眼睛都不眨就出发了!用她的话说:“衣服穿几次可能就不喜欢了,但旅行的快乐却能回味好久,这钱花得值!”
所以你看,归根结底是人们的心态变了,从而导致消费重心转移了。很多人虽然钱不多,但是更愿意为“精神快乐”买单了。
2,旅游消费也分三六九等,穷游也是游
谁说出门旅游就一定要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吃米其林餐厅?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把“穷游”玩出了新高度。
比如几个人一起坐火车出来,住普通民宿,吃一些实惠的当地家常菜。然后通过AA制平摊所有开销的钱,总之怎么省钱怎么来。该玩的景点一个不落,该有的体验也是一个不少!
这样放在很多年以前是不敢想的,特别是我们父辈,一提到旅游就觉得是奢侈消费。现在你会发现,只要想出去玩,总有办法:可能这个月少买两件衣服、少喝几杯奶茶,路费就省出来了。
还有一个,大家对“旅游”的定义也更加宽泛了,像什么城市周边游、露营、离自己最近的地方爬山,都算旅游。花钱不一定多,但放松的目的同样达到了。
3,“情绪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现在很多年轻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太大了!“卷”不动又不得不卷的时候,人就需要一个“泄压阀”。
去外地旅游,就成了这个最好的泄压阀。哪怕只是换个地方“躺平”,也能暂时逃离眼前的苟且,获得难得的“回血时间”。
这种对情绪疗愈的渴望,已经成了新时代的一种“刚需”。很多人宁可平常伙食差些,都不能没有“诗和远方”来滋养快要干涸的灵魂。现在的人貌似越来越注重“情绪价值”了。
4,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大肆传播,相信一到节假日每个人都能刷到各种景点的直播或者视频。特别是年轻人,看到别人都出门玩去了,你在家还呆得住吗?
哪怕手头紧,也可能咬咬牙安排一趟旅行,就是为了“不落单”,能跟上年轻人的脚步,不至于显得落伍、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还有很多旅游博主或者“地接”天天在朋友圈发“美照”诱惑你,宣传他们当地的景区还有网红餐厅每天是多么热闹,看多了真的容易把持不住。一咬牙就踏上了那场说走就走的行程!
5,旅游平台的“精准投放”
最后,还得归功于各大旅游平台。他们太懂怎么“掏空”我们的钱包了!像各种机票盲盒、酒店套餐、景区优惠券,精准地推送到你面前,网上各种人告诉你说“人生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才不枉此生”!再加上分期付款之类的金融工具,进一步降低了普通人的消费门槛。本来还在犹豫,看到“最后一间”“特价优惠”的提示,不小心手一滑,就下单成功了。
最后总结一下:现在很多人“没钱”是真的,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也是真的。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的消费观念变了:变得更愿意为体验和快乐付费,甚至是超过为实物商品的付费;旅游变成一种精神刚需,是高压生活的一剂“解药”;旅游方式多元化,“穷游”一样可以很快乐。
其实吧,我觉得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大家更懂得关爱自己的情绪,更努力地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平衡。不像老一辈的人那样只知道埋头苦干,把剩余的钱全部存起来不舍得花了。我们说存钱固然重要,但活得开心、有劲,不那么郁郁寡欢,生活也不再是围绕工作和家庭、孩子展开的“千篇一律”,可能更重要!
来源:乌蒙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