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40年代,北方挖出一枚史书没记载的王莽时期古钱“新币十一铢”,在钱币圈炸开了锅。它先被北京古玩商顾济川得到,后来到了琉璃厂“云松阁”老板李庆裕手里。李老板虽然搞不清它的来历,但知道物以稀为贵,开口就要几千块大洋!
今天来认识另外五种面文奇特、身世扑朔迷离的古钱,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新币十一铢
上世纪40年代,北方挖出一枚史书没记载的王莽时期古钱“新币十一铢”,在钱币圈炸开了锅。它先被北京古玩商顾济川得到,后来到了琉璃厂“云松阁”老板李庆裕手里。李老板虽然搞不清它的来历,但知道物以稀为贵,开口就要几千块大洋!
收藏家王春福很想要,嫌贵犹豫时,又听说上海的钱币大家张絅伯、郑家相看了拓片后,在1942年的《泉币》杂志上连提五大疑点,觉得它“过于离奇”,像是“好事者”造的假。这下子,这枚钱就凉了,没人敢碰。
12年后,上海泉友为张絅伯、戴葆庭两位老先生祝寿,出了本《泉帖》。另一位大藏家罗伯昭特意把自己收藏的“新币十一铢”拓片放了进去,还郑重盖了章。从此,再没听说张絅伯质疑它了。
罗伯昭很欣赏马定祥的学识,相信他的判断,最终花5000大洋把这宝贝买下,并认为这是他上万枚藏钱里最好的一枚,后来全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这钱如今公认是王莽时期的东西,但疑点不少,比如面文排列奇特、首次用“币”字入钱文、重量标“十一铢”等等。
虽然王莽的改革本身就够让人费解,铸这种怪钱好像也“符合”他的风格,但谜团至今未解。
二、“十朱”大钱
1991年,河南安阳伦掌乡孟村发现一个古钱窖藏,有8万多枚钱。在里面,人们找到了一枚非常罕见的“十朱”大钱,直径29毫米,重6.5克。报道说,这是当时国内外已知的唯一一枚。
这钱外形厚实,钱文古朴有力,“十”字横平竖直,“朱”字很特别,不带“金”字旁(东晋的“五朱”钱也这么写,但没这个粗犷)。
重量倒符合当时的衡制。它是流通钱?是标准砝码?还是用来称钱重的工具?还不清楚,但专家基本认为它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东西。
这枚珍品曾被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2008年在中国嘉德秋拍上首次亮相,拍卖图录称它是“西汉十朱”(断代有争议),标价2到3万,结果流拍了。
2010年再次上拍,只卖了4704元,比当初买进价还低。真宝贝也有被冷落的时候。
三、 “巡贴”钱家族
“巡贴”钱有好几种:图中这枚是国家博物馆的百贴之宝,还有丹巡贴宝、巡贴千宝、巡贴拾掷、百贴通宝、百贴巡宝、巡贴直万、百贴大吉等等。
它们到底是谁铸的?干啥用的?泉界吵了几十年。
上世纪30年代,郑家相率先把丹巡贴钱系列都归为辽钱,说“丹”是契丹国号,“巡贴”是契丹语“钱”的意思,可能是辽朝没年号前铸的。
陈进宜也同意这观点,认为“巡贴”是皇帝巡幸时赏赐诸侯王的钱。但唐石父、王贵忱等学者不同意。他们指出:这些钱风格不统一、大小不成比例(不像一套纪值钱)、数字写法混乱(大小写都有),不像同时期铸的。
并倾向于接受日本学者奥平昌洪的观点,认为这些钱可能是宋元以后北方地区的赌具(博戏筹码)。王贵忱补充说,东北人确实有把“钱”称为“帖”的习惯。
目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巡贴”钱是辽代的,但到底是货币还是赏赐钱,或者赌具?还需要更多证据。
四、天子建号
这种钱非常稀少奇特,早年发现时大多锈蚀严重,字迹模糊,完整的极少。据学者统计,目前面世的也不到50枚。史书和早期钱谱都没记过它。
它的设计很怪:正面“天子建号”四字,字脚都朝向中间的方孔(这叫“对读”)。背面更花哨,有星星(三星)、竖纹、月牙纹,位置和方向组合多变。
关于它的年代,曹光胜先生在《新疆“天子建号”钱考》中分析,结合出土地点和特点,认为它很可能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约公元781年),西域守军在得知朝廷改元“建中”的消息后铸造的。
五、兹泉内化
引用的是“十味生”的图片,比较模糊,看图都认不出来(囧脸)!但这可是西域古钱币中的顶级大珍,目前知道的存世量只有个位数。
据说最早在1995年发现于新疆新和县,网上能看到的实物图片也基本出自那里。2003年,《中国钱币》杂志报道在新疆洛浦县也发现了一枚。
“龟兹”这个名字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这枚小小的“兹泉内化”,很可能是那个强盛的古龟兹留给我们的珍贵遗物。
来源:嘉乐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