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3日,山东东营发生的一件事在网上炸开了锅:律师周筱赟去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取4万元现金,没成想被柜员反复追问资金来源,还打听之前的转账用途。他觉得这些问题没道理拒绝回答,结果柜员直接报了警,最后警察和反诈中心都没到场,银行让他离开,气不过的他没
2025年11月3日,山东东营发生的一件事在网上炸开了锅:律师周筱赟去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取4万元现金,没成想被柜员反复追问资金来源,还打听之前的转账用途。他觉得这些问题没道理拒绝回答,结果柜员直接报了警,最后警察和反诈中心都没到场,银行让他离开,气不过的他没取钱就走了,把经历发到网上后,很快引发全网热议,央视也专门制作《我的钱,我的号,谁做主?》节目聚焦此事。
其实周筱赟取这笔钱的用途很简单,就是出差期间赶上朋友婚礼,准备取现金随礼。因为ATM机取款限额5000元,满足不了需求,才选择去柜台办理。他原本以为就是几分钟的简单业务,没料到会被追问隐私相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超出了正常业务办理的范畴,让他觉得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
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银行这种“默认储户是嫌疑人”的逻辑。他提到,就算是犯罪嫌疑人,法律上也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而是由公诉机关举证,银行凭什么要求普通储户主动交代资金用途和过往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不合情理,还可能违反了央行的相关规定,毕竟正常的取款需求,只要用途合法就该顺利办理。
事发后,建行东营分行曾托人向周筱赟道歉,但他并没有接受。他觉得问题的根源不在一线柜员,而在银行管理层制定的不合理规定。如果只是简单道歉,不改变这种“借着反诈名义折腾老百姓”的做法,以后还会有更多人遇到类似情况,只有从制度上调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件事能引发这么大的关注,核心是戳中了很多人的共同经历。不少网友留言说,自己去银行取大额现金时,也被问过资金用途,有的甚至被要求提供用途证明,感觉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了限制。大家都能理解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性,但也希望这种打击不能以牺牲普通群众的便利和隐私为代价。
央视在11月11日播出的节目中,不仅还原了整个事件经过,还把它和“医生手机号因涉诈风险被停机”等案例放在一起,探讨反诈执行的边界问题。节目里提到,近年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护网越织越密,但在执行层面,有些做法确实模糊了必要的边界,让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影响。
从法律角度来说,储户在银行的存款受法律保护,正常的取款、转账是合法权利。银行虽然有配合反诈的义务,但这种义务不能无限扩大。根据相关规定,银行对大额交易进行监测和必要询问是合理的,但询问内容应该适度,不能过度打探隐私,更不能以此为由拒绝办理正常业务,否则就是越界行为。
银行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按照反诈中心的要求,对超过2万元的取款会进行相关询问。但这个要求的初衷是防范诈骗,而不是给正常取款设置障碍。在实际执行中,应该区分情况对待:对于有明显异常的交易,加强核实无可厚非;但对于普通储户的合理需求,就该简化流程,不能搞“一刀切”的盘问。
这件事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反诈工作需要平衡好“安全”和“便利”的关系。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为了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让大家生活得更安心;而保障群众的正常金融消费便利,也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部分。两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不能顾此失彼。
事件发酵后,不少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也发表了看法。他们表示,银行一线员工其实也很为难,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反诈要求,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客户的不理解。这就需要银行管理层出台更细化、更人性化的执行标准,让员工知道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既守住反诈底线,又不侵犯客户权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就是因为它触及了“隐私保护”和“服务便利”这两个核心诉求。大家期待的是,在享受安全金融环境的同时,也能拥有顺畅、无干扰的办事体验。
值得肯定的是,这件事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央视的介入报道,让更多人意识到反诈执行边界的重要性,也推动了相关规则的完善。相信在各方的关注和努力下,未来银行在执行反诈要求时,会更加注重人性化,找到安全与便利的最佳结合点。
其实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需要银行、警方和群众的共同努力。银行做好监测和必要的核实工作,警方加大打击力度,群众提高防范意识,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普通群众为反诈付出过多的便利成本,更不能侵犯大家的合法权益,这是底线也是原则。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去银行取大额现金时,被问过资金用途吗?你觉得银行的这种询问合理吗?对于反诈和个人便利之间的平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讨如何让金融服务既安全又贴心。
来源:绿鸭嬉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