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篇文章聊了粤海关、盐运使这些摆在明面上的广东顶级肥缺,其实还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位置,看着是清水衙门,实则藏着巨额财富。这些隐形肥缺不用面对总督、巡抚的紧盯,风险低、赚钱稳,干一任照样能让后半辈子躺平,甚至比某些顶级肥缺还滋润。
上篇文章聊了粤海关、盐运使这些摆在明面上的广东顶级肥缺,其实还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位置,看着是清水衙门,实则藏着巨额财富。这些隐形肥缺不用面对总督、巡抚的紧盯,风险低、赚钱稳,干一任照样能让后半辈子躺平,甚至比某些顶级肥缺还滋润。
不过这些位置捞钱要讲技巧,得有圈内人脉才摸得到门路。今天咱们结合杜凤治日记和《广东通志》,再聊聊这些鲜为人知的肥缺。
壹
澳门同知(正式官称前山同知),听着是管边境琐事的小官,实则是珠三角藏得最深的印钞机。这个职位专管澳门及周边的涉外事务,洋商贸易、华侨往来、海上航运全在他的管辖圈里,赚钱的路子比知府还野。
1869年的澳门
杜凤治在日记里提过他的远房外甥陶子筠,光绪初年署理过半年澳门同知,回来就添了两处宅院。陶子筠不用天天驻澳门,还兼着广州交代局的差事,一年下来纯利就有两万两白银(约合现在2000万)。这笔钱里,洋商孝敬占了大头。
当时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十三行的洋行大班,每年都会主动送“岁规”,少则几千两,多则上万两,只求在货物查验、船只停靠时能行个方便。
更赚的是走私抽成,晚清私盐、鸦片走私在珠三角屡禁不止,澳门是重要中转港,陶子筠只需要默许走私船夜间靠岸,每艘船就能收上千两“保护费”,一个月遇上三四艘就是一笔巨款。
侨汇分成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晚清香山、澳门一带很多人去东南亚谋生,侨汇顺着商船源源不断寄回国内,都要经过澳门同知衙门登记汇兑。陶子筠借着登记的由头,每笔侨汇抽一成手续费,一年下来单这一项就赚了四千多两,比他的正俸多十倍不止。
贰
潮州知府能成为隐形肥缺,全靠红头船和侨汇这两大支柱。潮州是粤东通商口岸,红头船往来于潮汕与东南亚之间,运丝绸、带华侨、贩蔗糖,而潮州知府就攥着这些船的“生死牌”。
民国时的潮州
《潮州府志》里记载过咸丰年间的知府林达泉,他任上四年攒下五万两白银,全靠红头船商人的孝敬。红头船出海要办“船照”,每艘船每年交五百两才能拿到;货物靠岸要“过磅费”,不管是蔗糖还是瓷器,都按货值抽成。
有个做南洋贸易的张姓商人,为了让林达泉批准他独占暹罗的蔗糖生意,一次性就送了三千两白银和十匹西洋呢料。
侨汇和宗族纠纷更是额外财源。潮州是著名侨乡,海外华侨寄回的钱财要经知府衙门备案,林达泉借着备案名义收“挂号费”,还常以“帮衬地方公益”为由,向华侨家属索要“捐助款”。有华侨在南洋开锡矿发了财,想回乡建祠堂,林达泉出面协调土地问题,光“谢礼”就收了八百两。
潮州宗族势力强,常为田地、水源闹矛盾,知府出面调解时,双方都会送“调解费”。林达泉曾处理过潮阳林、陈两族的坟地纠纷,最后两族各送五百两,他才拍板定案。这种两边落好的生意,比收税还轻松。
叁
督署文案委员督署文案(也称幕府文案),看着就是总督的秘书,最多是个从七品小官,却是官场最抢手的隐形肥缺。这些人天天跟着总督,知道所有升迁调动的内幕,下面的官员想办事、求缺分、避祸事,都得先巴结他们。
杜凤治最熟悉的就是两广总督瑞麟身边的文案张铣。张铣是浙江人,文笔好又会来事,瑞麟的奏折、批文大多经他手。
杜凤治想从广宁知县调去南海时,先托人给张铣送了五百两白银,才摸清瑞麟的心思——原来总督正缺一个懂钱粮的首县知县,他赶紧把自己管广宁粮税的成绩整理成册,由张铣递上去,果然顺利调任。
张铣的收入主要来自“门包”和“信息费”。官员想见总督,得先过他这关,不给门包根本进不去,普通知县见一次要交五十两,知府得交两百两。逢年过节的“节敬”更丰厚,光绪元年春节,张铣光收的节礼就值三千两,比总督的养廉银还多。
最赚钱的是传递内幕消息。谁要被弹劾、谁要被提拔,张铣提前几天就知道。有次他透漏给肇庆知府瑞昌“总督要查厘厂账目”的消息,瑞昌赶紧补了亏空,事后送了两千两作为感谢。张铣干了六年文案,攒够钱后捐了个道台,直接摇身变成地方大员,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肆
琼州府(今海南)的盐场大使,听着是偏远海岛的小官,实则靠着盐场和走私赚得盆满钵满。琼州产盐量大、成本低,而广东内陆盐价高,私盐走私利润能翻十倍,盐场大使就是走私的保护伞。
盐场
《琼州府志·盐法》记载,光绪初年的盐场大使陈嵩,干了三年就攒了两万两白银。他的操作很直接:默许盐商从盐场偷运私盐,每运一万斤就收一千两保护费。琼州周边海岛多,走私船晚上从儋州盐场装盐,清晨就能到雷州半岛,官府根本查不过来。
陈嵩还把盐场的空闲土地租给盐商晒盐,每年涨一次租金,盐商为了安稳做生意只能乖乖交钱。有个盐商想租块靠近港口的好地,一次性给了陈嵩八千两“预付租金”。他甚至会自己倒卖盐票,把官府配给的低价盐票卖给盐商,从中赚差价,一年光这一项就有几千两收入。
后来陈嵩被调去崖州当知州,接任的官员为了这个缺,专门托人给琼州知府送了五千两白银,可见这个海岛小官有多香。
这些隐形肥缺,就像晚清官场的毛细血管,看似不起眼,却吸走了最基层的财富。它们的存在更能说明当时的体制有多腐朽——不管官职大小,只要手里有一点权力,就能变成敛财的工具。
当官员们把心思都用在找肥缺、捞好处上,没人想着治理水患、安抚百姓,这个王朝的根基早就被蛀空了。这些隐形肥缺的繁华,不过是帝国崩塌前最后的泡沫。
来源:六得飞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