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位于京山市区西南28千米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与雁门口镇高墩村交界处的青木垱河两岸。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灌渠时发现,经几次考古发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表《京山屈家岭》考古报告。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
1、屈家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位于京山市区西南28千米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与雁门口镇高墩村交界处的青木垱河两岸。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灌渠时发现,经几次考古发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表《京山屈家岭》考古报告。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文化存续时间距今4500—5300年。它揭示原始社会晚期长江中游地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面貌,反映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土遗物中以彩陶纺轮、朱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有别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原始人类聚落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2月,京山县人民政府划定屈家岭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0年,国家实施屈家岭文化遗址一期保护工程,10月按标准在遗址核心区重新修建保护标志,刻写碑文,埋设遗址保护界桩1000余根。2005年底,国家文物局将屈家岭遗址列为国家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
苏家垄遗址(小明摄影)
2、苏家垄遗址 位于京山市坪坝镇罗兴村五组苏家垄,1966年7月开挖郑家河水库干渠时发现墓葬一座,出土鼎、鬲、簋、豆、方壶、盉、匜、盘和车马器等西周晚期青铜器97件共200余千克,部分实物参加国家对外文物展览,其中以铭文为“曾中斿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的方壶(曾侯壶)最为著名,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多次在国外展出。整个墓葬区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中部墓区保存较为完好。此后,郑家河水库干渠加固时又挖出墓葬一座,出土青铜器6件。2016年至201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联合对苏家垄实施考古工作,至今已清理墓葬106座、车马坑2座,出土文物丰富,包括青铜器1000余件、玉器300余件、陶器400余件,其中,青铜礼器多达500余件,其造型庄重,纹饰精细,制作技艺高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经考古鉴定,苏家垄遗址是一处包括墓地、建筑基址、冶炼作坊的曾国大型城邑,总面积达231万平方米。墓群为两周之际至春秋早中期曾国贵族墓地,出土有铭青铜礼器多达50余件,涉及诸多历史信息,为研究周代物质文化面貌、解开中国青铜时代“金道锡行”之谜提供珍贵实证。2013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苏家垄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对外开放。
3、油子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油子岭文化命名遗址,位于京山市钱场镇钱场村六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地处石家河和屈家岭遗址中间地带,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为一不规则园形土台,面积约9600平方米,表土厚约1米,文化层厚约3米。采集标本有石器、陶器。石器有石斧、石凿;陶器以泥质黑陶为主,灰陶次之。另有粗泥红陶,器表涂褐色陶衣。器类有罐、钵、豆、杯、瓮、纺轮、鼎足等。1985年荆州博物馆对遗址进行小面积发掘,发掘成果引起考古界高度重视,定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是大溪文化的继承发展、屈家岭文化的源头,其文化存续时间距今5300—5900年,油子岭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在汉水东岸至麻城之间。
4、三王城遗址 京山市北三阳镇三王城村,有三王城(亦称三王台),为西汉末年绿林起义策源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载:“富水出山之阳,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东,而南经三王城东,前汉末,王匡、王凤、王常所屯,故谓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阙落,不可复识。”公元17年,新市人王匡、王凤在此发动绿林起义,最终推翻王莽新朝,建立东汉。历经两千多年岁月风烟,三王城已变成三座大土台,呈“品”字形排列,顶部面积共约1.1万平方米。三台中间有擂鼓堰,南为水磨畈。遗址属汉新市故地,曾发掘出古墙脚及大量汉砖、陶片,史家誉为东汉光武中兴之地。
绿林寨遗址(小明摄影)
5、绿林寨城址 位于京山市绿林镇与三阳镇之间的绿林山(俗称许家寨),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寨城分南城、北城,分别座落在绿林山几座山峰上。南城位于绿林山最高峰南约2400米处,俗称小许家寨,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13万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设东、南、西3个城门,城中平地有建筑遗迹、墓葬和一块较大面积的文化层堆积区,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石器等不同时代遗物。北城处于绿林山最高峰打鼓石等3个山峰,俗称大许家寨,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18万平方米。只设西门,城内有建筑遗迹,采集文物标本与南城相同。两处城垣均用不规则片状暗绿色石块砌成。经考古调查和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绿林寨城与西汉末年绿林起义遗址三王城有着密切联系,为绿林起义发源地遗址。绿林寨、瓦岗寨、梁山寨,并称中国好汉三大寨。2001年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末始,绿林寨开发为大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
雪中文笔峰塔(小明摄影)
6、文笔峰塔 位于京山市区文峰公园,2002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五年(1879年),众乡贤有感于县儒学在清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成绩不如明代,人文式微,“人皆以风水缺陷为言”。告老还乡的原兴泉永兵备道曾宪德等人及参与儒学县试诸廪生,联名呈请前戴禹卿邑侯,商定重建文笔峰事宜。遂以文庙状元池(旧儒学处,今京山中学)为主位,“大殿前立竿相日昝于巽字方向,远照得山川坛南首,再立竿遥相映照,针线恰对。”择得城东南山川坛为址重建宝塔。动工时意外发现此处有大型古砖,遂查明代于此曾建文峰塔,后为岁月所湮;清道光年间重修,“因议者谓不得方向而止”。工程由曾宪德主持,分团劝捐,筹措经费,举全县之力修建,于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七月二十九日告成。曾撰《重建文笔峰碑记》云:(塔身)“甃以青石,垒以巨砖,计高十丈余,凡七层,石阶一百二十五级,旋转而上,县境皆在目中。北之张良山,南之惠亭山,西之香山观,东之京源山,咸与庙(文庙)相拱护,紧锁溾河水口,人事当无缺陷矣。过此以往,尤在士君子敦品立行,读有用之书,奋精进之业,讲求根底,宏开识面,以冀蒸蒸日上,庶几地灵人杰,相辅而行,无负阖邑苦心也。”曾宪德长子、进士曾庆兰题额:“青云直上”。一个多世纪以来,宝塔为京山青史之证。因年久失修,塔体剥蚀,2002年3月22日宝刹骤然坠毁。5月,原县政协委员倡议,县政府议定修缮事宜,拨付款项,广募修缮资金,聚资20余万元,由文体局、博物馆组织修缮,征明清古砖,采南阳青石,选云南香杉,制塔刹塔链,于2003年仲春玉成。古塔翻新如故,坚实有加,形古神挺,更臻气象。塔体形若巨笔,直指长天,脉应四野,势慑八方,以期古云杜新京山一方地域,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社会经济蒸蒸日上。北侧有碑,铭文“京山文笔峰修缮记”。(小明辑)
来源:我的家乡在京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