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轫于三国两晋时期的龙泉青瓷,南宋时迎来巅峰。当时,龙泉溪畔“烟火相望,千帆竞发”,390余处窑场沿瓯江两岸星罗棋布,年产瓷器数百万件。从这里出发,往南穿越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龙泉青瓷的身影无处不在,是海上丝绸之路最耀眼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历史视角下的龙泉青瓷,既是远洋贸易中价比黄金的“硬通货”,也是世界理解东方美学的重要媒介。
发轫于三国两晋时期的龙泉青瓷,南宋时迎来巅峰。当时,龙泉溪畔“烟火相望,千帆竞发”,390余处窑场沿瓯江两岸星罗棋布,年产瓷器数百万件。从这里出发,往南穿越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龙泉青瓷的身影无处不在,是海上丝绸之路最耀眼的中国符号。
作为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穿越千年历史长河,始终熠熠生辉——古老的制瓷技艺得以传承,同时也不断推陈出新、融入生活。
千年窑火,生生不熄。眼下,浙江龙泉正积极参与新一轮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与其他34个“海丝”申遗城市携手,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迈上新台阶。
海外流芳
商品与技术风靡全球
久负盛名的龙泉青瓷,既是我们心中的“国色”,也是欧洲人眼中浪漫的“雪拉同”。12至15世纪,龙泉青瓷作为中国瓷器代表,在全国各地拥有广泛的市场,成为上至宫廷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还远销亚、非、欧很多国家和地区。它的传播,不止于贸易的流通,更在于审美共鸣与技术启迪,影响了各地的陶瓷生产技术。
记者了解到,龙泉是宋元明初时期最大的瓷业中心、海上丝绸之路最大宗外销产品创烧地。南宋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市场旺盛需求的共同推动下,龙泉青瓷不仅行销江南各地,还通过宁波、温州、泉州等港口大量销往海外,而且以日用类的碗盘为最大宗商品。从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发现,龙泉青瓷在海上丝绸之路所运载的瓷器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仅经考古发掘的印度奎隆港口遗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祖尔法遗址、伊朗霍尔木兹古城遗址和英国威廉姆森在波斯湾沿岸调查过的数十处遗址、肯尼亚拉姆群岛和曼布鲁伊河口遗址、埃及福斯塔特古城址等处都有南宋元明早期的龙泉青瓷出土。
陶瓷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曾指出,从南宋到明代早期,从各地遗址出土中国瓷器的统计数据看,龙泉窑产品在外销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半数,其中在环印度洋地区的遗址中一般达到80—90%,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一般占比在50—60%。
这说明,从南宋到明早期,龙泉青瓷不仅是数百年间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而且足以证明当时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繁荣的程度,是当今构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
刘刚、李冬君夫妇在《宋朝的大航海时代》中指出:“到了宋代,陶瓷之路的起点转到了瓯江上游的龙泉窑,出口就在温州。从温州出发,走东洋,或经由明州转口,或直接下西洋,往广州、泉州转口。”和刘刚、李冬君夫妇的观点一样,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瓯江上游,而生产龙泉青瓷的原产地和首次装载青瓷的商埠码头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也就是说,丽水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始地。
得益于此,龙泉青瓷成为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先进与文明的载体,不仅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也为中国赢得了莫大的荣耀。在法国,龙泉青瓷备受推崇,被视为世间罕有的珍品。当时,在法国有一部备受追捧的小说,其中的男主角是一位牧童,名叫“雪拉同”。他的衣着颜色宛如龙泉青瓷的淡青色,这种色调成为他一年到头的标配。
恰逢此时,龙泉青瓷通过阿拉伯商人之手传到法国。龙泉青瓷如冰似玉、微妙多变的釉色令当时法国贵族倾倒,美丽得无法形容,法国人想到唯有戏剧舞台上雪拉同所穿的衣服颜色可以与之媲美。于是,法国人就把“雪拉同”这个名字赠给中国的龙泉青瓷,并且传遍整个欧洲。
伴随着龙泉窑产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热销,世界各地对龙泉窑的模仿与创新在宋元至明中期间达到高潮,这其中,也映射出人们对龙泉青瓷文化的欣赏与青睐。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在其与浙江省博物馆沈琼华合作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故宫博物院》2019年第7期)一文中指出:“尤其是越南、泰国、缅甸、伊朗、中东、埃及和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曾仿烧过龙泉青瓷。这种模仿的背后是当时从东亚到东南亚、西亚和非洲,以及后来的英国,对来自中国的龙泉青瓷及龙泉青瓷所代表的瓷器文化的认同和共同的文化追求。”
融贯古今
青瓷从传承走向创新
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在宋代,龙泉窑创烧的哥窑是五大名瓷之一,而龙泉窑更是位居八大窑系之首。
时至今日,龙泉青瓷早已贯通古今,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湛,向“新”而行——当地依然有人传承着古老的烧造技艺,即便是在小作坊中,也依然保留着龙泉窑的传统烧造方式;年轻创业者玩出了新花样,把青瓷做成几十元的冰箱贴、挂件等文创产品,让老手艺“活”了起来……这一切,都蕴含着龙泉青瓷这一历史经典文化产业的独有气质,极致匠心、守正创新、开放务实兼而有之。
自出生起,陈克萍就与青瓷结下了不解之缘:水车吱呀滚动、水碓敲打瓷土的声音是她的摇篮曲,父亲开办的瓷厂则是她的游乐园,遍布山乡的古龙窑更是她最熟悉的“玩伴”。
文化熏陶与家学渊源的双重影响,令陈克萍投身青瓷行业显得顺理成章。几十年后的她,已成长为龙泉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继承了传统龙窑烧制技术的陈克萍,每年都会烧一次龙窑,从原料筛选到装匣入窑,各个环节均亲力亲为。
由于龙窑的成品率低、成本高,加上烧制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所以日常使用率并不高。尽管如此,青瓷传承人仍将之视为“重要的仪式感”。在历史上,宋瓷成为高格调、高境界美的象征,并被抽象为一个堪与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宋元山水画、明清园林等并列的“文化符号”,龙窑功不可没。
“龙窑作品将青瓷的形态、色泽、纹理乃至光韵调和得恰如其分,达到了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表现的高峰。”陈克萍说,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瓷器背后,“尚玉”是一条潜藏的美学主线,也是衡量瓷器审美取向乃至思想高度的关键尺度,“龙窑所能呈现的厚釉质感,表达了对美玉色泽和质地的追求,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正是在这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千年窑火厚积流光。与此同时,龙泉青瓷也在不断探索,尝试将青瓷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
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核心建筑“文润阁”中,近7万片青瓷屏扇门让人叹为观止,这不仅是传统美学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更是龙泉青瓷创新实力的有力证明。而数字技术的加入,则为龙泉青瓷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参数化设计,可以快速生成各种模型,实现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
不仅如此,龙泉还致力于打造“青创空间”平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近三年来,该平台已累计吸引1372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团队,有力推动了龙泉青瓷产业的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采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剑瓷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
传承经典、科技赋能、人才引领……龙泉青瓷以拥抱新时代的积极姿态不断探索实践,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时代光彩。
再启新程
不灭窑火映照“海丝之城”
如今,龙泉青瓷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龙泉走向世界的底气与自信。近年来,龙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海丝”申遗工作,不断发掘文化遗产特有的魅力,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纽带增添新活力。
早在2015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组织申报工作时,龙泉就已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遴选工作。多年来,龙泉在“海丝”文化保护利用之路上持续推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年初,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窑龙泉窑遗址分别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浙江段、中国古代瓷窑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其中,拿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双“入场券”。
千年以前,龙泉青瓷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起点。如今,为推动这一历史经典产业“走出去”,龙泉以更为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向全球展示其文化魅力和商业价值。
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龙泉青瓷是一张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如今也是如此。2007年,龙泉首次组织青瓷企业参加“第六届沙迦中国商品交易会”,开启龙泉青瓷境外展的先锋之路。此后,一系列国际展会络绎不绝,龙泉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先后在斯里兰卡、马德里等地举办龙泉青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城市巡展。2019年,“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接续开展,立体展现了宋元以来中国陶瓷之路的兴盛发达,吸引了上百万世界各地青瓷爱好者前来参观,也让“天下龙泉”品牌更加响亮。
当前,龙泉青瓷正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化发展势头。去年7月,龙泉与浙江省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龙泉青瓷”这一省级外贸产业集群。依托该集团资源,龙泉在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北美、东南亚等重点市场推进跨境电商布局,在主流平台累计上架剑瓷产品588款,并保持动态优化更新。在海外市场,一批先行者已崭露头角。
这股势头,正从“线上开花”向“线下结果”全面演进。今年9月,30位来自东亚、东南亚、欧美、中东等地区国家的海外采购商受邀来龙参加龙泉青瓷出海经贸对接活动,与36家本地青瓷企业展开深度洽谈,共商合作可能。据最新统计,本次对接活动现场累计询盘200余次,促成意向订单35万余件。
付名煜、柳晨茜、邓旻君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