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冬的南太行,晨雾缭绕,红叶漫山。天刚蒙蒙亮,辉县市沙窑乡“秀水湾”民宿的老板李修文便已开始整理这些还带着晨露的山货。10年前,他还在外地工地上搬砖,挣辛苦钱还顾不上家;如今守着家门靠山水吃饭,去年收入突破20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他直起身,望向远处
初冬的南太行,晨雾缭绕,红叶漫山。天刚蒙蒙亮,辉县市沙窑乡“秀水湾”民宿的老板李修文便已开始整理这些还带着晨露的山货。10年前,他还在外地工地上搬砖,挣辛苦钱还顾不上家;如今守着家门靠山水吃饭,去年收入突破20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他直起身,望向远处斑斓的山色,黝黑的脸上漾开欣慰的笑意。
李修文的转身,是辉县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这座北依太行、南眺黄河的豫北小城,近年来坚持以“山水为媒、文化铸魂”的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从单一景点观光向全域融合转变,探索出一条中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今年1~10月,全市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885.73万人次,营收7.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2%和31.67%;前三季度,全域接待游客1771.47万人次,综合收入78.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和7.32%。持续升温的文旅市场,折射出辉县文旅产业的蓬勃活力。
据介绍,辉县市正全力构建“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旅游新格局,通过科学规划与系统整合,形成了以八里沟、宝泉两大5A级景区为引领,万仙山、轿顶山、关山、五龙山等特色景区为支撑,百泉、秋沟等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为延伸的旅游体系,一条融合“山、林、泉、峡、文”于一体的风景长廊已然成形。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1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旅游公路500余公里,逐步实现景区之间的无缝衔接。
在万仙山景区,海拔1700米的绝壁长廊上,游客络绎不绝。这条由当地村民历时5年以人力凿通的“天路”,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我站在这里,不只是看到了山,更看到人与山对话的勇气。”来自北京的李女士激动地说。
20公里外的宝泉景区,洛伽寺索道穿云、世界最高洞穴电梯凌空、国内最大玻璃底观景台“祥云观景台”悬壁而建,现代工程与自然景观相融,重塑着游客的体验维度。“我们做的不是设施的堆砌,而是情感的载体。”宝泉景区负责人这样说道。
如果说山水是辉县市的形,那么文化便是其魂。每年春季,承续数百年的百泉药交会如期而至。这一始于明代的北方最大药材交易盛会,如今已拓展为集交易、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盛宴。2024年百泉药交会期间,吸引了全国160余家医药厂商参会参展,中医药全产业链体系合作、院县合作、产学研合作基地等53个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签约金额达190.7亿元。
在非遗工坊中,剪纸艺人手起纸落,一幅“太行晨韵”渐次成形;乡村戏台上,古调“落腔”婉转响起,唤醒土地深处的记忆。“我们努力让静态的非遗‘活’在当下,让红色精神焕发时代之光。”辉县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如今,借助VR技术重现历史影像,回龙挂壁公路成为研学热点,上千件抗战实物静默诉说着往昔峥嵘。
夜幕降临,山间的民宿陆续点亮灯火。李修文正在“秀水湾”为客人张罗地道的农家饭。“现在收入翻了几番,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样的日子,踏实。”他的话语中满是幸福。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了解,辉县市民宿产业成功探索出“租金+分红+工资”的多元收入模式,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带动了村民就地就业。数据显示,该模式已成功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农户年均增收达2万余元。
文旅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惠民富民。辉县市精心打造的16条主题线路串联起30多个特色乡村,推动了“农货出山”,让山楂、连翘、香菇等“辉县六宝”及各类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摆上游客的餐桌,进入消费者的行囊,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在万仙山、南坪等景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经营着农家乐和民宿,在消夏旺季时异常火爆。文旅产业每年为上万名群众提供种植、加工、服务等岗位,每年创造经济价值3亿多元。
辉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全域旅游为统领,系统整合城市、乡村与景区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质的飞跃。我们的目标是把文旅产业从支柱产业升级为造福于民的幸福产业,让辉县市人民端稳文旅这个‘金饭碗’。”
夕阳西下,南太行沉浸于金红的暮色之中。这座承载着太行风骨与黄河血脉的城市,正以融合为笔、山水为卷,绘制出一幅县域振兴的壮丽新图景。辉县市,用它的实践,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