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有一种疾病如阴霾般笼罩着无数家庭,它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 。这是一种隐匿起病、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过去,当我们发现身边老人出现记忆减退、认知障碍时,往往病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有一种疾病如阴霾般笼罩着无数家庭,它就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 。这是一种隐匿起病、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过去,当我们发现身边老人出现记忆减退、认知障碍时,往往病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治疗干预效果大打折扣。不过,一则医学领域的重磅消息,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带来曙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中,明确提到阿尔茨海默病出现症状前18年可精准诊断。这一突破,彻底改写了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认知。首都医科大学贾建平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对发病前20年患者体内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通过对比648名AD患者与648名认知正常参与者,定期进行脑脊液等检查后发现,许多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前多年就已出现变化 。比如,Aβ42在诊断前18年就有异常,Aβ 42/40在诊断前14年、p-tau 181在诊断前11年、t-tau在诊断前10年、NfL在诊断前9年、海马萎缩在诊断前8年,就可被检测到异常。
这一成果意义非凡。从患者角度看,提前18年知晓患病风险,能让患者在无症状或症状极轻微时,就开启干预措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锻炼、保持社交;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延缓疾病进程,尽可能长时间保持生活自理与认知正常,大大提升生活质量。
从医疗角度讲,此前阿尔茨海默病在明显症状出现后才被诊断,此时大脑神经细胞已大量受损,治疗棘手。现在超早期诊断实现后,医生能在疾病“萌芽”阶段介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还能根据生物标志物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带来希望。
从社会层面而言,提前诊断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照护压力与经济负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后期照护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早诊断能让家庭提前规划,社会也能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将更多精力放在疾病预防与早期干预上。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超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血液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测。血液检测微创、便捷,但寻找高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仍有挑战,需结合其他手段确诊;传统脑脊液检测、影像设备检测能识别分析指标,不过存在费用高或有创的问题。但随着科研推进,相信会有更简便、低成本、无创的筛查方法出现。
家族遗传高风险人群、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等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以及中老年人群,都属于阿尔茨海默病重点筛查人群。高危人群可先通过血液检测和基因检测初步筛选,疑似病例再结合影像及脑脊液检测确诊 。
阿尔茨海默病出现症状前18年可精准诊断,是医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为无数可能患病的人争取到宝贵的干预时间,也让我们距离战胜阿尔茨海默病这一世纪难题更近一步。相信在科研人员不断努力下,阿尔茨海默病将不再是让人绝望的“不治之症”,未来,患者能拥有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生活。
来源:同仁医院中医科马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