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剑教授团队在上海科技节·科技传播理论分会发布《全球城市科技传播能力指数2025》,对全球40个科技传播能力的代表性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估。上海在本次评价中位列全球第六,亚洲第二,充分展现了其在科技传播领域的
5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剑教授团队在上海科技节·科技传播理论分会发布《全球城市科技传播能力指数2025》,对全球40个科技传播能力的代表性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估。上海在本次评价中位列全球第六,亚洲第二,充分展现了其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强劲实力与发展势能。本次评价涵盖科学科创界的科技传播、有组织的科技传播、公众参与的科技传播与连通性供给水平共四项一级指标,系统性衡量了全球各主要城市科技传播能力的最新发展状况。
2025年的评价报告覆盖全球六大洲的40个城市,剖析不同城市在科技传播能力方面的优势与短板,为各主要城市制定提升科技传播软实力的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排名城市所属大洲得分1纽约北美1002伦敦欧洲99.753波士顿北美98.724旧金山北美98.715东京亚洲93.216上海亚洲92.807北京亚洲90.528洛杉矶北美86.749柏林欧洲85.4810新加坡亚洲84.2911芝加哥北美83.4612香港亚洲82.6913多伦多北美80.0714华盛顿特区北美79.5315巴黎欧洲78.5316首尔亚洲75.6117阿姆斯特丹欧洲75.5418悉尼大洋洲75.2719慕尼黑欧洲75.2420苏黎世欧洲75.0921西雅图北美73.5622台北亚洲72.3523深圳亚洲68.0124温哥华北美66.0125杭州亚洲65.6226广州亚洲65.1627大阪亚洲59.9328迪拜亚洲56.8129圣何塞北美55.5530圣保罗南美54.9931特拉维夫亚洲54.8332奥克兰(新西兰)大洋洲54.2133莫斯科欧洲53.7434里约热内卢南美51.0935奥克兰(美国)北美46.1536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40.4337孟买亚洲34.3138约翰内斯堡非洲26.0239内罗毕非洲22.4340开罗非洲16.23《2025全球城市科技传播能力指数》显示,纽约的科技传播能力在40个城市中位居榜首,其科学科创界的科技传播(第6)、有组织(政府、媒体)的科技传播(第3)、公众参与的科技传播(第5)三个维度协同发展,在各个维度均表现优异。伦敦紧随其后,凭借其在科学共同体活跃度、科学家传播影响力以及城市科技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位列第二。波士顿排名第三,凭借其顶尖的高校资源、活跃的科研氛围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为全球科技传播贡献重要力量。上海位列全球第六,在亚洲城市中仅次于东京,展现了其在科技传播软实力方面的显著提升与快速崛起。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科技传播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成效显著。在本次评估中,上海在公众线下参与程度(第1)、主流媒体科普传播力(第4)、科学家传播影响力(第5)等维度表现突出。
此外,上海在科学科创界的科技传播和有组织的科技传播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上海市政府通过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推动科技成果的社会化推广,彰显了城市的科技传播软实力。近5年来,上海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顶级期刊发文量占全国总量29.2%,充分体现了上海在前沿科技研究领域的强大影响力。这些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通过上海科技节等各种科技传播活动,向公众进行广泛展示和普及,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全球城市科技传播能力指数2025》报告还包括了各城市科技传播能力分指标障碍度分析,详细剖析了阻碍各城市科技传播软实力发展的主要短板。报告指出,上海在公众科学素养教育水平仍存在不足,排名第26位。这一问题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国内其他城市中也普遍存在。
针对这一问题,徐剑教授建议,上海应当积极发挥引领作用,率先自主构建一套具有全球通用性的市民科学素养教育水平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量多个关键维度,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以及科学应用能力等。通过调查问卷,定期测评上海市民科学素养并收集积累动态数据,把握上海市民的实际科学素养状况。上海可以将该指标体系进一步向全球推广,推动形成全球城市公众科学素养教育水平的统一比较框架。
徐剑教授强调,科技传播不仅是技术推广的延伸,更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需要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和跨部门协同治理推动全球科学文化生态建设。展望未来,上海及其他亚洲城市有望在科技传播领域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推动全球科技传播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协同发展。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将成为城市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砝码。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