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锣鼓铿锵传文脉,灯影流转续乡愁。11 月 11 日,西和县演播大厅内丝竹悠扬、好戏连台,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专业拍摄组在此开展濒危剧种陇南影子腔的图片与视频拍摄工作。西和县乞巧文化演艺中心精心编排、倾情演绎,以《碧血西城》、《穆桂英下山》、《梁祝》、《刺目劝学》
锣鼓铿锵传文脉,灯影流转续乡愁。11 月 11 日,西和县演播大厅内丝竹悠扬、好戏连台,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专业拍摄组在此开展濒危剧种陇南影子腔的图片与视频拍摄工作。西和县乞巧文化演艺中心精心编排、倾情演绎,以《碧血西城》、《穆桂英下山》、《梁祝》、《刺目劝学》、《天河配》等五部经典折子戏,为拍摄工作呈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陇南影子腔艺术盛宴,圆满完成了各项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拍摄工作。
此次拍摄是省文旅厅为进一步加强对我省濒危剧种的保护传承,有效解决《中国剧种全集 甘肃卷》图片、视频资料不足的问题,建设完善濒危剧种图片视频资料库,推进濒危剧种抢救保护的重要举措。省文旅厅的这次专业拍摄团队来我县利用专业影像技术,系统性记录陇南影子腔的表演形态、唱腔特色与舞台魅力,为后续的传承推广、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为确保拍摄效果,西和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以及西和县乞巧文化演艺中心高度重视,精选多部代表性折子戏,组织演员反复打磨唱腔身段、优化舞台呈现。演出中,演员们的精湛演绎,既还原了陇南影子腔 “朴实清新” 的表演风格,又彰显了这一濒危剧种的独特艺术魅力,赢得了拍摄团队的高度认可。
西和县作为陇南影子腔的核心流传地,始终将非遗保护传承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此次省文旅厅拍摄工作,既是对濒危剧种抢救保护,也是对西和文化底蕴的集中展示。西和县将以此次拍摄为契机,持续加大陇南影子腔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力度,深入挖掘剧种文化内涵,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形式深度融合,让这盏承载着千年乡愁的 “灯影”,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持久的光彩,为甘肃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西和力量。
陇南影子腔
陇南影子腔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古老地方戏剧种,又称 “灯调”“梅花腔”,流传于西和、礼县一带,2008 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脱胎于民间皮影戏与木偶戏,吸收了陇南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艺术精华,兼融秦腔的刚健与眉户的婉转,行腔咬字采用当地方言,乡土气息浓郁至极。其最具特色的 “冒腔” 艺术,以 “一人唱,满台和” 的独特形式渲染情绪,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鲜明标识。从明清手抄唱本传承至今,陇南影子腔不仅承载着西和地区的民俗记忆,更在戏曲音乐史上保留了西秦腔的古老基因,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价值。
来源:陇南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