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县灵岩镇人大代表唐平:非遗生金叶 履职践初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5:56 1

摘要:“以前拿锄头的手,现在能‘绣’出锦鸡,每月多挣4000多块!”达州市开江县灵岩镇李家嘴村非遗工坊里,村民李大姐的感慨,正是人大代表唐平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作为灵岩镇第二届人大代表、灵岩镇李家嘴村支部书记,唐平始终把“群众期盼”与“文化传承”扛在肩头,

“以前拿锄头的手,现在能‘绣’出锦鸡,每月多挣4000多块!”达州市开江县灵岩镇李家嘴村非遗工坊里,村民李大姐的感慨,正是人大代表唐平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作为灵岩镇第二届人大代表、灵岩镇李家嘴村支部书记,唐平始终把“群众期盼”与“文化传承”扛在肩头,走出一条“产业+文旅+教育”融合的非遗富民特色路。

发掘非遗根脉,筑牢产业根基

“群众的需求,就是履职的方向。”2023年初,唐平在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时,得知镇农业服务中心职工王茂华有第四代动物标本制作技艺——这项非遗绝活因缺场地、缺设备,只能“沉睡”在艺人手上。她当即带队走访,看着孔雀羽毛与老树根嫁接的精美标本,更坚定了“让非遗活起来、带村民富起来”的想法。

连续一周,她走遍全村6个村民小组收集民意,在镇人代会上提出《关于盘活非遗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议》,推动技艺纳入镇“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工程。为破解资金、场地难题,她积极申请中省扶持资金,注资40万元,将闲置办公楼改造成800平方米标准化工坊,既保留传统技艺精髓,又搭建起现代化生产框架,让“一人作坊”蜕变为兼具生产与体验功能的综合空间。

创新增收模,激活乡村动能

“代表履职不能只‘发声’,更要让群众得实惠。”唐平创新构建“生产+研学”双增收体系,生产端,推出“带薪学艺+弹性用工”模式,邀请王茂华任技术总监,首批带动5名村民掌握羽毛嫁接、根雕结合技艺,组建“非遗+科技”研发小组将鸟类标本制作时间从2天压缩至3小时,当年生产定制标本600余套。文旅端,她敏锐捕捉研学市场潜力,推动工坊转型“非遗研学基地”,设计沉浸式体验课程——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标本细节处理,亲子家庭协作完成简易标本制作,“上午摘辣椒,下午做标本”的“双栖增收”模式,让52岁村民李大姐去年增收2万元,30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的同时,更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旅游消费,为乡村经济注入文化动能。

传承文化初心,彰显代表担当

“非遗要活在当下,更要传到未来。”唐平始终兼顾“产业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教育层面,她在镇人代会上提出的“推进非遗进校园赋能职业教育的建议”,推动非遗工坊与3所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百余名学生掌握技艺,作品获省内外博物馆收藏。大众传播层面,“妈妈,这只小鸟好像下一秒就要飞走了!”工坊内孩子们的惊叹声,成为她深耕非遗体验的动力——通过设置“非遗展示柜”、每年度举办“作品展”,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品牌建设层面,动物标本亮相西博会、广交会,签下年销500件意向订单,向外界展示灵岩的非遗之美。

从“零集体经济”到现在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从“老手艺无人识”到“文旅名片引客来”,唐平用行动诠释代表使命。灵岩镇人大主席刘真评价到:“她把代表职责与支部使命拧成一股绳,让非遗既成了富民兴村的‘金翅膀’,也成了传承文化的‘活载体’。”而她始终说:“作为人大代表,要把群众‘小事’当‘大事’;作为村支书,要把文化‘根脉’变‘命脉’。”如今,李家嘴村的工坊里,羽毛翻飞间,不仅诞生着艺术品,更跳动着一位基层代表扎根为民、传承文脉的赤诚初心。

来源:达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