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习惯早起备课,晚睡批卷,连午休时间都舍不得浪费。可最近,她发现自己总是记不住学生的名字,上课讲到一半常常“卡壳”,甚至走路时会突然感到头晕眼花。这些变化让她隐隐不安。
45岁的李老师是个忙碌而认真的中学语文教师,平日里不仅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常常要辅导学生写作、参加教研活动。
她习惯早起备课,晚睡批卷,连午休时间都舍不得浪费。可最近,她发现自己总是记不住学生的名字,上课讲到一半常常“卡壳”,甚至走路时会突然感到头晕眼花。这些变化让她隐隐不安。
一次偶然的体检中,李老师被诊断出有轻微的脑梗前兆。虽然医生建议她规律服药、调整生活方式,但她在网上看到有不少人说“吃银杏叶片可以改善脑供血”。
她开始自行服用银杏叶片,还坚持了整整6个月。半年后,她回到医院复查,心里既期待又紧张:银杏叶片真的有用吗?她的脑梗情况有没有改善?
银杏叶片真的能“通血管”吗?
很多人一提到“银杏叶片”,脑海里就浮现出“活血化瘀”“通血管”“预防脑梗”等字眼。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几乎人手一瓶。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银杏叶片的确是从银杏树的叶子中提取的物质,里面含有一种叫“黄酮类”和“萜内酯类”的成分。研究发现,这些成分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对改善微循环、减少血小板聚集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它并不是“清理血管垃圾”的通渠神器,更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
根据《中国药典》的说明,银杏叶片属于处方药,适用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症状”,比如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等。但它的作用是“辅助改善”,并非“根治”或“预防脑梗”的主力手段。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疑问:李老师吃了半年银杏叶片,真的对她的脑部供血有帮助吗?
医生的复查结果显示,她的脑部血流指标有轻微改善,但并非因为银杏叶片本身,而是她这半年也开始规律作息、控制饮食、适当锻炼。换句话说,改变生活方式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那一部分。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脑梗是突然发生”的?
很多人以为脑梗就像“雷击”一样,一下子就倒下了。但大多数脑梗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血管慢慢堵住、变窄的过程。
脑梗的本质,是大脑的某一段血管被血栓堵住了,导致局部区域缺氧、缺血,从而损伤脑细胞。这个过程可能在你毫无察觉的时候已经悄悄开始。比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吸烟、久坐、熬夜,都是“帮凶”。
所以真正预防脑梗,靠的不是吃某一种保健品,而是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
李老师就是个典型例子。她原本作息紊乱、压力大、经常不吃早饭、晚饭又吃得太油,长时间站立讲课却缺乏运动。这些看似“教师的职业习惯”,其实都是脑梗的高危因素。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她做出了哪些改变,才让身体指标出现好转。
规律生活,才是最好的“通血管”方式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调整:
她开始坚持每天快走30分钟。不要小看这30分钟,它能显著改善下肢循环,帮助血管弹性恢复,降低血栓风险。
她改变了饮食结构。早餐从原来的“赶时间不吃”变成了“鸡蛋+全麦面包+一杯牛奶”。中餐控制油脂摄入,晚餐不过饱。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成年人每日应摄入足量膳食纤维,适当控制脂肪摄入,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
她还主动减少了手机使用时间,每晚11点前入睡。规律作息能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内分泌节律,也是修复血管的重要环节。
更关键的是,她不再“相信偏方”,而是定期到医院复查,听从医生建议,按时服用控制血压和血脂的药物。科学治疗+健康生活方式,才是她脑供血改善的真正原因。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个简单总结:银杏叶片不是“万能药”,改善脑梗靠的从来不是“吃”,而是“改”。
健康不是靠“吃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回到李老师的故事,她的半年努力换来了身体的积极反馈。虽然脑血管影像显示仍有轻度狭窄,但整体状态稳定,记忆力和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她变得更加珍惜早晨的阳光、每一顿饭和下课后的一次散步。
她曾经说:“我以前总觉得忙完这一阵就能歇口气,结果身体先撑不住了。现在我才明白,健康不是留着等退休的,是活在每一个今天里。”
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常常把健康“推迟”?等到有症状了才开始重视,等到医生提醒了才想改生活?可身体不是机器,它不会无限宽容。
与其寄希望于某种“神奇药片”,不如从今天开始,早睡一小时、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油。
健康是点滴积累的结果,不是侥幸得来的礼物。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健康时报.2023年5月《早餐不吃对,可能毁了一天健康》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20版)》银杏叶片相关条目
来源:老白谈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