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满妹,3个孩子的农村妈妈,200万粉丝的励志博主,走进兰州工业学院,分享了从新化大山到网络红人的艰辛历程。
跨越代际的共鸣:满妹演讲为何难以触动当代大学生心灵
满妹,3个孩子的农村妈妈,200万粉丝的励志博主,走进兰州工业学院,分享了从新化大山到网络红人的艰辛历程。
语言朴实无华,没有比喻拟人,但每一个节点,都让70后的我泪目。不过,台下的大学生们却依然在聊着天,刷着短视频。
一个故事能触及灵魂,往往需要听者有共同的生命体验,就像减肥的人会很关注贾玲在《热辣滚烫》中的蜕变历程,宝妈会很在意西贝菜花的封装日期,因为它们都精准戳中了生活的痛点。
于满妹而言,课桌是她温暖的向往;于众多大学生而言,那不过是件寻常之物。
一个人的成长,有两种方式:要么主动,要么被动。主动由热爱驱动,被动由现实倒逼。
热爱驱动的,比如游戏,不断闯关,让大脑持续产生多巴胺,持续给予正面反馈;现实倒逼的,比如减肥者的运动。
从新化深山的辍学女孩,到奔波于家务、工厂与直播间的母亲,是70后、80后最熟悉的生存脚本:物质匮乏像一根鞭子,抽着人拼命往前跑。
所谓的奋斗,不过是穷怕的人,一种不敢停下的惯性。
那个时代,一张中专文凭就意味着一份稳妥的工作,一页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一张能改写命运的通行证。
为了考上一所中专,我的同学足足复习了8年,我初一,他初三;我高三,他仍在初三。后来他中师毕业,先在镇初中任教,一路做到校长。那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于他而言,就是就是一把改写命运的钥匙。
机会的价值,常由它的稀缺性定义。越是缺什么,越是向往什么,珍惜什么。满妹对大学的渴望正是源于机会的难得。
反观当下,高等教育已成为多数人触手可及的标配。
如今上大学的门槛已非常之低:总分仅100分便可就读专科;2025年,云南的民办本科更是直接取消了分数线。在计分方式上也有多重保障:两门赋分科目只要得分就不会低于30分;语文作文只要不跑题,45分是基础分数,总分突破80分也非难事。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位有意向的学生,取得150分以上的成绩并非难事。
也就是说,只要愿意,参加高考的学生几乎都有学可上。
2025届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1222万,其中本科生近449万,专升本人数约96万。庞大的数字印证了一个根本性转变:大学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全面迈入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
大学已经是一个人的“标配”。
这一代人,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是一路“卷”上来的。他们确实没吃过满妹那种生活的苦,但读书的苦一点没少吃。
他们和满妹一样,都经受着现实的鞭策,但大学毕业并不像满妹所想的那样,直接端上了“铁饭碗”。正是这种对未来的不同预期,让他们难以真正理解彼此。
更深层次看,两代人的成功标准已经发生质变。对满妹一代而言,从农村到城市、从务农到务工本身就是巨大进步;
而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视野下,对标的是国际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这种目标维度的不对等,使得满妹的成就难以成为大学生心中的理想范本。
大学生并非对励志内容无感,而是不喜欢被说教,他们喜欢的事知识区UP主“罗翔说刑法”,科技区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年轻人的未来在哪里?
不在恐惧的鞭策下,因为努力之后,依然是不确定性。
旧的脚本已然失效,山的外面,是更多的山。
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兴趣,能创非凡之路。
“饺子”,弃医从艺,我的同学45岁才考下律师资格证,我的发小,小学学历,去年拿到消防资格证。
未来,一定属于那些敢于追随内心热爱的人。
说到底满妹渴望的是学习的机会,因为那时的她没有;大学生渴望的是工作的机会,因为好工作是稀缺资源。
时代不同了,共情的点不同了,但焦虑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想找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
只是一个是读书红利的时代,一个是名校红利的时代。
不是大学生不共情,而是当他们努力拼搏,依然需要考研、考博、考公、考编时,他们不会再为有学习的机会而感动,因为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学习的时代。
年轻人的内心已无法用恐惧和苦难驱动,而要靠热爱驱动,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来源:雪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