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冬降温时节是急性中耳炎的高发期。近日,32岁的陈先生加完夜班后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走出办公楼,没想到右耳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疼痛,连带着右侧牙齿和太阳穴都隐隐作痛,他想打个哈欠缓解一下,痛感却瞬间加剧。第二天一早,陈先生撑着昏沉的脑袋去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急性中耳炎
秋冬降温时节是急性中耳炎的高发期。近日,32岁的陈先生加完夜班后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走出办公楼,没想到右耳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疼痛,连带着右侧牙齿和太阳穴都隐隐作痛,他想打个哈欠缓解一下,痛感却瞬间加剧。第二天一早,陈先生撑着昏沉的脑袋去医院就诊,被确诊为急性中耳炎。据了解,这个藏在耳朵深处的“小麻烦”,正悄悄盯上不少像他这样免疫力下降的成年人。
“急性中耳炎不是儿童的‘专属病’,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成年人,都可能被它‘偷袭’。它的发病部位在耳朵深处负责声音传导的中耳,一旦细菌或病毒找上门引发急性炎症,剧烈耳痛会让人坐立难安,若处理不及时,还可能影响听力。”日前,记者采访西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芳君时,她解释道,急性中耳炎的核心问题是“感染”与“咽鼓管不通”的双重作用,但儿童和成人的患病诱因各有侧重。儿童的咽鼓管就像一扇没关好的“小门”,又短、又宽、又直,细菌很容易从鼻腔、喉咙“逆行”闯进中耳,感冒、流感后或是有腺样体肥大问题的孩子,更容易被盯上;而成人患病多和鼻腔问题、免疫力下降有关,尤其是熬夜、过度劳累后,身体抵抗力变弱,原本潜伏在鼻腔的病原体会趁机引发感染。
不同年龄的人,急性中耳炎的症状表现也不一样。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不适,却会用行动发出信号,家长要多留意这些细节:孩子突然哭闹不止、频繁抓耳朵,或是对声音变得“迟钝”,叫名字没反应、看电视要开很大音量,同时还可能伴随发烧、没精神。成人的症状则更直接,像陈先生那样突然出现耳痛,可能是针扎或胀痛感,疼痛还会放射到头部、牙齿,吞咽或打哈欠时痛感更明显,耳朵里有堵塞感,听声音模糊,有时还会出现嗡嗡的耳鸣。更要警惕的是,如果鼓膜被炎症穿破,会有黄色、黄绿色的脓液从耳朵流出,虽然流脓后耳痛通常会减轻,但这其实意味着病情加重,必须立刻就医。
生活中,很多人遇到耳痛会自己买滴耳液、吃抗生素,反而耽误了治疗时机。张芳君提醒,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第一时间就医,别抱有“自己能好”的侥幸心理。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出现耳痛、发烧症状,尤其是儿童,建议在24小时内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让医生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
日常用药方面,耳痛难忍时,儿童可按体重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成人可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和发烧(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剂量服用);鼓膜没穿孔时,医生可能会开酚甘油滴耳液止痛;如果鼓膜已经穿孔,就要用过氧化氢溶液、抗生素滴耳液(比如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同时要避免耳朵进水,防止感染加重;要是已经出现流脓情况,还需要做耳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用药量和用药时间要充足,不能因为流脓停止就停药,通常用药期要在两周左右,或者流脓停止后再坚持用药5-7天。
全媒体记者 王江黎
本文来自【现代保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