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省域副中心格局生变,能源城增速放缓,谁将重塑经济版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03:08 1

摘要:5654.11亿元,这是榆林2025年前三季度的GDP总量,继续稳坐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头把交椅。然而5.3%的增速,却比去年同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宜昌以7%的高增速和4553.28亿元的经济总量跃居第二,洛阳则以4454.9亿元反超襄阳,跻身三强。省域副中心的

省域副中心五年成绩单出炉,榆林宜昌洛阳上演“三城记”

5654亿VS4553亿!中西部非省会城市GDP大战进入新阶段

煤炭驱动VS产业创新,省域副中心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中西部省份找到增长新引擎,多中心格局正在形成

5654.11亿元,这是榆林2025年前三季度的GDP总量,继续稳坐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头把交椅。然而5.3%的增速,却比去年同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宜昌以7%的高增速和4553.28亿元的经济总量跃居第二,洛阳则以4454.9亿元反超襄阳,跻身三强。省域副中心的竞争从未如此激烈,城市排名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

过去五年,中西部省份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这一战略在“十四五”收官之年显现效果,至少有28座城市被赋予副中心城市或类似定位,与省会共同拉动全省经济滚滚向前。2025年前三季度,格尔木、日喀则和宜昌的GDP增速都在7%以上,共有17个城市增速跑赢全国5.2%的平均水平。

资源型城市的增长故事正在改写新篇章。 榆林和鄂尔多斯这两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2020至2024年间创造了惊人的增长纪录。榆林GDP从4089.66亿元增长至7548.68亿元,四年间增长超过3459亿元;鄂尔多斯从3533.66亿元增至6363亿元,增量超过2829亿元。这样的增量规模,相当于在四年内“增长了一个柳州市的经济总量”。

辉煌的背后藏着隐忧。2025年以来,全国煤炭价格震荡下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收同比下降20.0%,利润总额下降51.1%。这使得榆林和鄂尔多斯双双降速,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5.3%和5.0%,未能延续去年的强劲走势。资源型城市对能源价格的依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价格高企时带来快速增长,在价格下跌时则面临增长压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宜昌和洛阳凭借产业多元化实现了稳健增长。宜昌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三峡枢纽,打造中西部重要物流节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8%。洛阳则通过融入郑州都市圈交通网络,强化与东部沿海的联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9%。这两座城市的崛起,展示了产业多元化和区位优势的叠加效应

襄阳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视角。汽车制造业几乎占据襄阳工业的40%,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但占比较小,难以完全抵消燃油车下滑的冲击,这使得襄阳前三季度GDP增速为4%。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风险在此显现,这也为其他副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启示。

省域副中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自身经济增长,更体现在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力度上。2025年前三季度,鄂尔多斯、遵义、榆林GDP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23.65%、22.40%、21.94%,相较于五年前分别提升3.17、1.57、6.22个百分点。包头、日喀则、赣州等城市占全省(区)GDP的比重均超过10%,副中心的作用日益凸显。

政策支持为副中心发展注入新动力。 今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相较于五年前“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的表述,范围和力度都有提升。贵州从2024年起,连续5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

不同省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副中心培育模式。湖北大力推进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大空间协同发展,推动三市共建创新矩阵。河南明确提出重点推动郑汴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引导新能源乘用车在郑州集中布局,同时强化洛阳零部件配套能力。这些实践表明,副中心与省会城市的关系正在从简单依附向功能互补转变

展望未来,多个副中心城市已提出迈向万亿级规模的目标。榆林、襄阳、宜昌等城市纷纷开启声势浩大的攻坚行动。这些城市能否如期实现目标,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所在省份能否形成多极支撑的新格局。

区域经济专家指出,省域副中心建设需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与省会城市的同质化竞争,二是过度依赖政策扶持。成功的副中心城市往往能在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创新协同等方面与省会形成互补,避免“虹吸效应”。同时,财政输血只能解一时之渴,最终要靠市场化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对于资源型副中心城市而言,能源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榆林和鄂尔多斯正在尝试布局氢能、新材料等产业,但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仍需破解。这些城市需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稳定,又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中西部省域副中心的发展轨迹显示,城市的成功没有标准答案。榆林依靠能源优势实现快速崛起,宜昌凭借区位和产业多元化稳步前进,洛阳通过融入都市圈焕发新生。每种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结合自身条件走特色发展之路。

省域副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区域经济从“单极驱动”向“多极支撑”转变。当榆林、宜昌、洛阳等城市向“万亿俱乐部”冲刺时,它们不仅仅是在提升自身经济总量,更是在重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这种变化意味着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发展机会更加多元,区域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

随着“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省域副中心城市迎来新的发展窗口期。这些城市能否与省会城市形成更强的发展合力,能否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不仅取决于政策支持力度,更取决于改革创新勇气和战略执行能力。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省会城市的引领,也离不开副中心城市的支撑,唯有协同共进,才能下活区域一体化这盘大棋。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