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气候目标缩水,全球治理体系崩塌?COP30惊现史上最冷场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1:23 1

摘要:我们不妨把时间稍微拨回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那段充满浪漫色彩的“蜜月期”。全球各国,无论贫富,无论大小,都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共同描绘了一幅减排降温的美好蓝图。那时,欧美确实是这场“婚姻”的推动者和主导者,他们的承诺和行动,似乎给全球带来了方向感。但谁能料

2025年11月,巴西贝伦举行的COP30大会本应是全球气候合作的重要节点,却因美国的缺席和欧盟的目标缩水蒙上阴影。

这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治理进程,正从曾经的欧美主导转向多元博弈,暴露出来的不仅是各国利益的分歧,更是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深层危机。

我们不妨把时间稍微拨回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那段充满浪漫色彩的“蜜月期”。全球各国,无论贫富,无论大小,都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共同描绘了一幅减排降温的美好蓝图。那时,欧美确实是这场“婚姻”的推动者和主导者,他们的承诺和行动,似乎给全球带来了方向感。但谁能料到,仅仅七年光景,当初的豪言壮语,在现实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

我们先来看看曾经的气候治理“先锋”欧盟,11月5日,他们围绕《欧洲气候法》修订,达成了一份立场文件。表面上看,欧盟依然高举减排大旗,誓言守住90%的减排目标。但如果你仔细研读这份文件,就会发现其中大有玄机。

他们很“聪明”地引入了一个“灵活调整”机制:允许成员国动用5%的国际碳信用额度,未来甚至可能再放宽5%。这就像一个减肥的人,嘴上说着要减十斤,结果却给自己留了两个“作弊”空间,实际可能只减了八斤甚至七斤。

欧盟的实际减排力度,恐怕要从90%“缩水”到85%甚至80%。更让人玩味的是,他们为2035年设定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居然是一个宽达66.25%至72.5%的范围。这哪里是目标,分明是给各国留足了弹性空间,生怕目标太硬,把谁给“硌”着了。

这种“明紧暗松”的操作,背后折射的是欧盟内部的巨大压力和利益博弈。欧盟27个成员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的兄弟富裕,有的兄弟日子过得紧巴。那些中东欧国家,他们的经济根基还在煤炭和高耗能产业上,这些产业养活了大量人口。你让他们一下子搞绿色转型,那不等于要他们“割肉”吗?不仅要承受工业竞争力的下滑,还得面对大量工人失业的社会动荡。

所以,在内部谈判中,中东欧国家是态度坚决,硬生生把90%的硬目标给“磨”软了。保加利亚和比利时甚至直接投了弃权票,以此表达他们的不满。欧盟为了维系内部团结,也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放弃了那些过于激进的目标。

除了内部协调的难题,外部的经济和能源压力也让欧盟的气候雄心大打折扣。绿色转型需要巨额投资,这笔钱从哪里来?又要面对能源成本上涨,导致工业竞争力下降的困境。更糟糕的是,国防开支的增加,让本就不宽裕的气候投资预算雪上加霜。再加上能源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冲击,越来越多成员国开始质疑:我们是不是跑得太快,步子迈得太大?

而“北溪-2”管道被毁,更是斩断了欧盟与俄罗斯的能源纽带。失去了来自东方的稳定能源供应,欧盟不得不转向西方,严重依赖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如今,他们70%以上的进口液化天然气都来自美国。这意味着什么?失去了能源自主权,绿色转型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基不稳,步履维艰。

如果说欧盟的“妥协”是内部矛盾的集中体现,那么美国的气候政策转向,则给全球气候治理的“婚姻”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特朗普政府不仅再次放出狠话,要在2026年再次退出《巴黎协定》,更是在COP30大会上,直接玩起了“消失”,连个高级别代表都没派。这是近30年来,从未有过的“待遇”。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退群”,它更像是一种“示范效应”。它传递出一个危险的信号:气候承诺,是可以随时反悔的;多边合作,是可以随意抛弃的。更具破坏性的是,美国甚至把气候议题当成了政治武器,通过关税惩罚、签证限制等手段,对他国施压。这无异于在多边合作的信任基础上,狠狠地挖了一个坑。当气候议题被政治化,被工具化,那么原本应该基于科学、基于共识的全球行动,还能如何维系?

美欧这两大曾经的“领路人”一前一后地“退场”或“缩水”,直接导致全球气候治理陷入了碎片化的泥潭。想想看,当初《巴黎协定》可是有178个缔约方!结果按时提交新一轮NDC报告的,竟然只有60多个国家。这说明什么?大多数国家都在观望,都在犹豫,都在问:我们还值得信任这个机制吗?

欧盟自己都把目标降低了,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其他国家提高减排标准?他们扩大碳信用额度使用比例的做法,更是让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气候承诺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全球南方国家会问:你们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们?这种南北之间的气候不公,只会让信任的裂痕越来越深。

这种分裂带来的后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测算显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可能导致全球升温再上升0.18摄氏度,这几乎抵消了近两年的全球减排努力。而欧盟的妥协,更是给了其他国家一个现成的借口,大家纷纷效仿,降低自己的减排目标。于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差距”持续扩大,极端天气带来的生态风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全人类的承受底线。

正当欧美影响力式微之际,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试图重塑全球气候治理的格局,中国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员。

在绿色能源投资和新能源技术领域,中国不仅投入巨大,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从太阳能板到电动汽车,从风力发电到储能技术,中国制造和中国方案,正在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着实实在在的支撑。在COP30等国际场合,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南北气候公正议题,呼吁发达国家承担起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种务实且负责任的态度,得到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认可。

比如,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集团,他们就明确表态,支持中国提出的涉碳标准多边合作倡议。他们认为,这能够有效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合规成本,避免发达国家设置新的“绿色壁垒”,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绿色经济的门槛之外。

所以,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现在看来,取决于几个关键变量。一是美国的气候政策,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回归多边主义?这将直接影响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稳定性。二是欧盟能否真正摆脱对美国能源的依赖,重获战略自主权?这决定了他们能否重新找回气候领导力。

再者,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行动力有多强?他们的声音和行动,将决定全球气候治理是否能够更加包容和公正。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新兴大国的角色选择。他们是选择旁观,还是选择积极参与,为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说到底,这治理变局的核心,其实是从“少数国家主导”转向“多元平等协作”的必然趋势。气候问题,没有国界,也没有贫富之分。极端天气不会因为你是哪个国家的公民,是富豪还是贫民,就对你网开一面。只有当大国竞争让位于合作共赢,当各国能够在共同应对气候挑战的使命中,找到彼此的利益平衡点,全球气候治理才能真正走出当前的困境。

我们正站在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十字路口。这条路怎么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唯有放下短期的分歧和狭隘的利益,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真正应对这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宜居的地球。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