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举行“回眸‘十四五’阔步新征程”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我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方面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实录┃“回眸‘十四五’ 阔步新征程”主题系列
乡村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
何耀武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清凌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海燕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平 方 市科学技术局三级调研员
主持人:
杨占平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
时 间:2025年11月13日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 杨占平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回眸‘十四五’阔步新征程”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很高兴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我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方面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
他们是: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何耀武先生;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清凌女士;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燕先生;
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平方先生。
下面,请何耀武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何耀武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三门峡市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关情况。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和产业链思维谋划乡村产业发展、以城市建设理念推进乡村建设、以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创新和改革的方法求得农业农村工作新突破”的思路,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门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实现从“稳步推进”到“提质增效”的关键跨越。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3%,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4和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一、稳粮保供根基持续巩固
我们始终坚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7.5万亩,其中已建成27万亩,在建10.5万亩,较“十三五”末,建成面积增加了35.7%,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已建成)面积达到103.28万亩,为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坚实基础。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89.4%。坚守245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底线,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成功突破15亿斤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农业强市建设压舱石更坚实。
二、特色优势产业势头强劲
在稳粮保供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果、菌、药等特色产业,实施“11335”行动,稳规模、建基地、育品牌、促融合,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7.4%,较“十三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1;食用菌栽培规模全省第4,其中香菇栽培规模全省第2;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均稳居全省前列;烟叶总量、收购质量多年保持全省第1。卢氏—灵宝入选国家级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卢氏县入选国家级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灵宝苹果认定为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卢氏食用菌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渑池中药材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强镇创建项目5个,其中3个已被认定。全市特色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今年,我们制定了《三门峡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力推进特色农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农业农村资源开发,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有效衔接注入新的动力。
三、农业农村改革深入高效
顺利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4675家、4275家,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了6.74%、6.86%。截至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1.95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8.15%。着力构建百家省重点、千家市重点服务组织带动发展万家县级服务组织的“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15家,农业组织化、经营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力有效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达到127.1亿元,比“十三五”末增加了45.4%。
四、和美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从单点整治迈向全域提升,探索出片区化、集群化的发展新路,乡村颜值与气质实现双提升。建设沿黄乡村振兴先导区,在206公里沿黄廊道上串联起9个万亩绿色基地、12个乡村旅游综合体和56个农文旅节点,形成8条乡村旅游线路,形成“一带三区四组团”的发展新态势,辐射带动26个乡镇、300多村庄、近24万群众增收致富。全市因地制宜规划仰韶文化片区、陕塬地坑院民俗文化片区等12个和美乡村片区。其中,灵宝市“四合”先导区被评定为全省十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制型先导区之一,成为乡村建设的标杆,共谋划实施151个先导区项目、总投资32.68亿元,已完成投资10.33亿元。
五、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备
聚焦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市所有村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其中100万以上的村达到45个;50万以上的村109个;30万以上的村195个,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显著增强。持续加强“一约四会”建设,全覆盖设立红白理事会,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有效遏制,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卢氏县“凉亭夜话”群众议事基层治理模式走向全国,成为基层民主协商的典范,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文化发展,2025年河南省“赛会节”主会场活动在灵宝市焦村镇成功举办,实现“体育赛事搭台、农业经济唱戏、文化传播赋能”的效果。“赛会节”期间,相关内容全网总阅读量突破12.6亿次,得到了60多家中央及省市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灵宝川塬古枣林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河南省唯一)。
六、农民群众生活富足安宁
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建立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市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达到87.54%。我市连续两年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相继引进和实施了一批带动能力强和支撑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各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6.97亿元;中央、省财政共下达农业项目资金30.6亿元。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0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77元,当年增速位居全省第3,较2020年16740元增长了33%。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全市城乡收入比由2020年的1.96:1缩小到2024年的1.73:1,远低于全省1.97:1的城乡收入比。
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呼唤新作为。展望“十五五”,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担当作为、砥砺前行,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有力的行动、更加扎实的作风,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努力开创三门峡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我就介绍到这些,谢谢!
杨占平
谢谢何局长。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自己所代表的新闻媒体。现在开始提问。
三门峡广播电视台记者
农村供水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水利局在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提升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具体举措?成效有哪些?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海燕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时期,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农村供水保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提升改造,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质提升,圆满完成了“十四五”各项目标。截至2025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三五”末的92.07%提升至96%,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我市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水支撑”。
一、主要做法
1.规划引领,构建全域供水新格局。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水利部门编制了《三门峡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明确了“城乡融合、规模发展、标准建设、专业管护”的总体思路,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限制,优化供水工程布局。二是推进供水工程提升改造。重点推进集中供水工程提升改造。对卢氏县双庙水厂、渑池县第三水厂等“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的提升改造,提高了水厂周边3.1万群众供水保障水平。三是补齐短板弱项。针对山区、偏远地区等“硬骨头”,通过改扩建小型标准化供水工程、联村并网等方式,查漏补缺,确保供水保障“不留死角”。
2.建章立制,创新长效管护新机制。一是健全制度。水利局部门组织编制印发了《三门峡市农村供水水质检测管理办法》《三门峡市农村工程供水管护手册》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供水管护。二是压实“三个责任”。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农村供水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护责任,并对群众进行公示。三是推行“县域统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统管机构+水管员”的县域统管模式,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
3.守住底线,强化水质安全新保障。一是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完成9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水源地的“划、立、治”工作。二是提升水处理工艺。推动老旧水厂改造升级,推广应用 “浸没式超滤膜处理”“臭氧活性炭”等先进净化工艺,确保规模化水厂配备完善的水净化消毒设施。三是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并运行三级水质监测网络。卫生疾控部门每年按照计划对水质进行抽检监测,县级水利部门对辖区供水工程进行水质巡检,水厂进行水质日检,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4.探索智慧化水厂建设。一是建设智慧供水平台。如卢氏县双庙水厂建设了供水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水厂供水工程的水量、水压、水质等关键参数的在线监测和远程控制。二是推广智能水表应用。在136个村推广安装了插卡式智能水表,实现了远程抄表和在线缴费,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二、取得成效
1.核心指标全面提升。一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比“十三五”末提升了3.9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供水保障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季节性缺水问题得到根本性缓解。三是水质达标率。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质自检达标率达100%,群众从“有水喝”实现了向“喝好水”的转变。
2.供水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2.436亿元,改扩建水工程535座,安装无塔供水器109座,铺设和改造供水管网10806.45公里,安装消毒过滤设备308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6%,解决了6.13万农村人口吃不上自来水问题,受益覆盖人群达112万农村居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基础。
3.管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各县(市、区)水利部门积极开展农村供水管护不到位整治行动,排查整改管护不到位问题358个,累计开展农村供水管护人员培训6600人次,张贴“三个责任人”及监督服务电话公示牌2035个。
“十四五”期间,我市农村供水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饮水安全”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水利为民”的初心,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力构建更高标准、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河报记者
发展特色农业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请问“十四五”以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培育、集群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与亮点?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何耀武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同时也感谢对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被誉为“黄土高原优势苹果产业带”“长江以北最好的烟叶生产区”。“十四五”以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果、菌、药等特色产业,着力推动“特色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变,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在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
一是稳定产业规模,筑牢发展根基。以稳面积、调结构、促增收为主导,聚力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水果面积230万亩、产量28.6亿公斤,其中苹果130万亩、21亿公斤,稳居全省第1;食用菌栽培5亿袋、鲜品产量48万吨,其中香菇规模全省第2;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101万亩、产量11.84万吨,其中连翘产量及储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蔬菜播种面积46万亩、产量122万吨;畜牧业,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28万吨、6.3万吨、3.18万吨,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巩固。
二是建强生产基地,保障产品质量。坚持把标准化、绿色化作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成了灵宝苹果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灵宝苹果、陕州苹果、渑池辣椒、卢氏香菇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31.74万亩;陕州区张汴乡苹果、灵宝寺河乡苹果成功入选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灵宝苹果”“卢氏连翘”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绿色化基地面积大幅增加。
三是培育经营主体,增强发展活力。以内强素质、外强能力为重点,积极组织经纪人、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培训,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门峡四季丰果蔬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功申报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30家,市级88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675家,家庭农场4275家,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四是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产融合。大力推进延链扩链、补链强链,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了一批以特色产业为原料的初加工企业。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涉及浓缩果汁、果胶、枣茶、香菇脆片、核桃油、杜仲雄花茶等12个类别260余个品种,初步形成了“果品加工”、“香菇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优势产业链,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五是打造知名品牌,拓展销售市场。持续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有效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灵宝苹果”品牌价值201.84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苹果品牌第一名,并完成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全市55个品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有效期内绿色优质农产品达159个,豫农优品25个。2024年,全市农产品出口11.7亿元,位居全省第4;干鲜瓜果、浓缩果汁等产品出口值,稳居全省第1。2025年上半年,农产品出口达到11.1亿元,同比增长2.9倍,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持续做优做强特色农业,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实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让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谢谢!
顶端新闻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市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主要有哪些工作举措、成效和亮点?
市科学技术局三级调研员 平方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明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效果显著,现代农业技术加速应用,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科技支撑。
一、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及专家服务进基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升、倡导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十四五”期间,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我们联合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原乡村振兴局)制定下发了《三门峡市科技特派员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聚焦农业主导产业,按照“产业组团、县级组队、服务到点、统筹调度”的组织形式,创新实施“特派员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服务模式,引导广大科技人才深入农村一线,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涌现出韩立新、王鑫华、王菁等一大批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广大农业科技人才立足崤函大地,围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攻关和农村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建成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02个,引进果品新品种(系)30多个,其中新品种秦脆苹果种植示范基地每亩增加收入近3万元,带动我市新品种果品更新换代上万亩,为果品产业实现增收3亿多元。目前,我市围绕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电子商务等特色主导产业,累计选派41个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和743名科技特派员,支持资金793万元,累计开展科技培训3万余次,培训群众超11.8万人次。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示范作用
我们围绕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培育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从政策支持、项目带动、人才引领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省、市级星创天地59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5家,市级农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02个,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40个,农业领域各类平台载体建设在全省位居前列。
三、开展科研攻关,提升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
我们聚焦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培育,搭建农业领域服务平台,实施“揭榜挂帅”重大创新项目,提升优势农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难题,培育乡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若干举措》,从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平台等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列入“揭榜挂帅”、重大专项、科技攻关等项目。十四五期间,我市成功争取河南省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12项,重大专项4项,争取资金760万元;灵宝高山果业有限公司承担的《苹果新优品种选育及智慧果园示范创建》、渑池协盛源公司承担的《豫丹参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陕州区程宇奶牛公司承担的《奶牛核心群迭代优化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成效显著,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紧盯农业强市建设目标,聚焦我市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继续紧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培育创新主体、建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三门峡日报记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战略部署,乡村振兴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请问在“十四五”期间,财政部门是如何发挥职能作用,为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财政支撑的?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李清凌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所说,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财政部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
“十四五”期间,全市财政系统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和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扶持,精准把控资金投向,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决扛牢财政支农政治责任。“十四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将乡村振兴放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中统筹考量与谋划,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金保障上坚持服务大局,持续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做到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十四五”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累计达179.14亿元,年均增长5.39%。
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2021年—2025年,全市共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6.97亿元,衔接资金投入总体稳定,我市连续6年在河南省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考核中获评“优秀”,累计获得奖励资金1.64亿元。在资金使用方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重点支持和美乡村先导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将低收入人群数量、脱贫户收入水平、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需求等作为核心分配因素,精准安排资金,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资金使用绩效方面,持续强化绩效管理,构建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全流程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取消、调整、存续的重要依据,推动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不断优化,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
三是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整合资金和政策资源,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21年至2025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6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37.5万亩,切实保障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放农机购置补贴8990万元,推动农业机械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提升;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五年间精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1.96亿元,一次性种粮补贴1.1亿元,全部通过财政管理“一卡通”发放到户,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四是大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统筹财政资金3.3亿元,支持建设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国家级产业强镇。五年来,累计投入各级衔接资金和统筹整合资金33.04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项目1024个,资金占比达64.53%,有力推动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持续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下一步,全市财政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财政职责,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和资金保障,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杨占平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结束之后,与相关发布单位进行联系,做进一步的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十四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特色农业稳中提质,龙头企业持续壮大,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富民增收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此,希望各位媒体朋友持续高度关注我市“三农”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深入挖掘我们的强农之道,广泛宣介我们的富农之策,精心提炼我们的惠农之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鼓劲喝彩。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再见。
来源:三门峡日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