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佛大学联合普林斯顿的一项残酷实验告诉我们,这种认知错得离谱,他们不愚蠢,不懒惰,甚至可能比你更拼命。
你以为穷人做决策不理智,是缺乏教育,是懒?
哈佛大学联合普林斯顿的一项残酷实验告诉我们,这种认知错得离谱,他们不愚蠢,不懒惰,甚至可能比你更拼命。
但为什么仍然陷入贫困的泥潭,挣扎半生难以翻身?
我查阅了穆莱纳森和沙菲在印度农村的经典实验报告,看完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对贫穷的理解,可能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错误的道德制高点上。
贫穷表面上是缺钱,实际上是一种底层大脑机制的连环杀伤,只要你经历过持续的财务压力,你就不再陌生那种“被风吹草动压垮理智”的状态。
经济学家称它为:“认知带宽税”,贫穷像一个流氓程序,潜进你的大脑,抢走你的精力、注意力和逻辑力,让你变得短视、冲动,甚至在智商测试中分数暴跌。
有多严重?
哈佛团队对印度靠种甘蔗为生的农民进行了两轮实验,分别在“收成之后(富裕期)”和“下一次收成前的贫困期”。
结果显示同一批人,在贫困阶段的智商测试成绩比富裕阶段低了整整13分,这个水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处于彻夜未眠后的状态。
你还觉得智商只是天生的吗?
在经济稀缺的高压下,你的脑子真的不够用了,更要命的是带宽被压榨的不只是智商,还有“管窥化决策能力”。
什么叫管窥效应?
你可以理解为把大脑的视野缩成了一根筷子粗细的洞,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丁点“火灾”,看不到前方的陷阱。
你明知道吃得不好、借高利贷、不去打疫苗会“后果严重”,但在你眼中,这些“后果”根本不在视野中,你只想扑灭当下这团火。
比如,一个交不起房租的家庭,为何要买电视?
不是他们不懂营养,是电视能带来比吃饭更重要的“精神安慰”,那一刻他们买的不是家电,是赔得起的尊严,是暂时逃离绝望的窗口。
再比如,高利贷年化400%?他们明知道利滚利坑死人,但“孩子明天要交学费”,今天不还上另一笔账,可能就要被追债人堵门。
至于下个月还不上,那是后天的事,现在的火烧得最烈,它就是全部思考的吞噬者。
这不是懒,这是被穷吞噬后的生存本能。而一个人越是短视、冲动,做的决策就越蠢,结果就越贫,这就是系统论意义上的“贫困陷阱S型模型”。
穆莱纳森把这个模型取名为“最低限资本临界”,每天只能搬100块砖的营养不良工人,挣的钱仅够维持营养不良的现状。
只买得起一点化肥的农民,效果不明显得出“化肥没用”的错误结论,从此不再投资。
努力反而成了掩埋他们时间、精力和希望的石碑。
听到这里你以为离你很远?
错,稀缺对你我一视同仁,它不只盯上钱包,它盯准你的时间、情绪、注意力。
你加班到凌晨,为什么总是“忙了一整天,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因为你的认知带宽早就被碎片化、紧迫感、高压感给榨干了。
短视频、群消息、社交推送,一天下来你的大脑像被割裂成100片,一点深度都不剩。
别说做决策了,能记住自己关了没关冰箱,已经算清醒。
还有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稀缺,情感上的贫穷,孤独、内耗、不被理解、总想证明自己。
这些情绪会像缺钱一样焦灼占据你的带宽,让你为了寻求安慰,陷入无效社交、讨好型人格,甚至过度工作。
越想摆脱,反而越被困住。
那该怎么办?靠意志力?靠鸡汤激励?
哈佛的研究团队给出的方法非常接地气,四个字:制造“余弦”。
你的大脑、生活系统、财务结构、日程安排,都需要“缓冲空间”。
钱再少,也要“先储蓄再消费”,哪怕50元,这个储蓄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给决策腾一点安全气垫。
日程再紧,也要强制留出空白,不是用来学习,就是油尽灯枯前的自救时间窗。
工作流程再杂,也要优化,不是一天忙十小时,而是拆掉“火灾循环”。
在社会层面,还有两个字:助推,不靠说教,而是改动环境,让正确决策变得“更容易做”。
比如印度疫苗接种点,免费之外再送袋豆子,接种率立马飙升。
不是因为穷人贪那点扁豆,而是“那个看得见、摸得着、当下有效的奖励,帮他们穿破认知隧道,把长期利益拉进视野内”。
助推不是施舍,而是前置设计,让“走正道”变简单、变舒服。
这才是应对稀缺恶性循环的破局之道。
真正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能力或懒惰,而是没有抵御稀缺压力的系统余地。
落后不是输在努力和天赋,往往是输在“系统不留余地”的起跑线。
与其继续教苦力拼命,更该教他们如何设计一个对未来决策更友好的生活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中医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