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取款1万元需扫码登记,2万元以上还需手工登记!银行有话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0:24 1

摘要:当“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银行宗旨遇上日趋严格的反诈风控要求,一场关于资金支取的争议在近期持续发酵。2025年11月,律师周筱赟在山东东营某建行网点取现不足5万元时,被柜员追问资金用途及历史转账记录,甚至被告知已联系反诈中心出警,虽最终未实际出警,但这一经历经

当“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银行宗旨遇上日趋严格的反诈风控要求,一场关于资金支取的争议在近期持续发酵。2025年11月,律师周筱赟在山东东营某建行网点取现不足5万元时,被柜员追问资金用途及历史转账记录,甚至被告知已联系反诈中心出警,虽最终未实际出警,但这一经历经社交平台传播后,迅速点燃了公众对“取款自由边界”与“银行风控权限”的热议。恰逢央行等三部门正推进取消“个人存取款5万元以上登记用途”的政策调整,政策松绑与实操紧绷的鲜明反差,让这场博弈更显引人深思。

时间线拉回2022年,监管部门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明确个人单笔存取现金5万元以上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旨在强化反洗钱与反诈工作。然而,这一规定在实施三年后迎来调整,2025年8月,央行联合多部门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取消该登记要求,被解读为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但政策尚未正式落地,现实中的取款流程并未随之松动,反而因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态势,让银行的风控弦绷得更紧。

律师取现事件并非个例。2025年11月13日,有媒体走访咨询国内多地银行后发现,尽管不同网点的执行标准存在差异,但取现环节询问资金用途已成为普遍操作。国有大行的业务主管透露,当前公安局要求1万元以上取现需扫码登记,2万元以上还需额外手工登记,对于用途表述不合理或前后矛盾的情况,银行会进一步核实,部分网点还设置了“反诈扫码确认”环节,让储户直接查看警方风险提示。而这种看似“繁琐”的流程背后,是银行一线员工难以言说的压力——“客户按诈骗团伙的话术应对询问,钱取走被骗后,责任往往要银行承担”,一位西部股份行从业人员坦言,此前就有同行因未充分核实取现用途,导致客户被骗,最终被罚款7000元。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9.4万起,高发的诈骗案件让《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更为明确。银行若未能拦截涉案资金,可能面临约谈、暂停业务等处罚,而过度审核却鲜有问责,这种“多做无过、少做担责”的机制,让基层网点不得不采取“防御性风控”,即便政策有放宽迹象,也不敢轻易降低审核标准。于是,便出现了“政策要松绑,实操更收紧”的矛盾局面:有的银行5万元以内取现无需预约,仅口头问询用途;有的则会核查近期入账记录;在电诈高发区域,大额取现甚至需公安联网核查,信息模糊时可能触发出警核实。

这场矛盾引发的网友讨论,并未陷入单纯的情绪宣泄,反而呈现出多元理性的思考维度。不少网友坚守法律原则,援引《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指出,“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替储户保密是银行的宗旨,不能以反诈为由随意突破边界”,有网友进一步质疑,“公安局只能限制特定嫌疑人的存取款自由,没有权力约束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

支持银行风控的声音同样鲜明,有网友结合实际经历表示,“反诈本身是好事,我家人曾想给所谓的‘中间人’转手术加急费,多亏转账时银行多次劝阻,才避免被骗”,还有网友认为,“大额现金交易难以追溯,确实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银行多问一句,可能就守住了一个家庭的‘钱袋子’”。

更多网友将目光投向问题根源与解决方案,有人直言,“诈骗主要通过电话和转账实施,虚拟电话是关键源头,该加强对三大电讯运营商的监管,而非过度限制普通储户”;也有网友提出疑问,“到底有多少被骗的钱是取现后流失的?大部分都是直接转账吧,风控重点是不是该调整”;还有网友吐槽执行乱象,“前年取1万元新钞过年,被反复盘问职业和用途,说清原因还不依不饶,明显是审核过度”。

此外,部分网友的观点更具批判性,有人怀疑银行动机,“说白了就是钱拿去放贷了,借反诈减少现金兑现,缓解流动资金压力”,也有网友直指权责不对等,“客户被骗银行员工要追责,那银行挪用储户资金该怎么问责?权责得统一”。

在这场“自由”与“安全”的博弈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平衡才是破局的关键。银行的反诈责任不可推卸,储户的合法权益也应得到保障,政策的善意更需要精准落地。

个人认为,解决矛盾的核心在于打通“政策意图”与“基层执行”的堵点: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统一的执行标准,划定风控触发的具体条件,比如以账户动态评级、交易异常模式为依据,替代简单的金额门槛,杜绝层层加码;另一方面,银行需用技术赋能风控,通过智能系统识别可疑交易,减少对正常存取款的不必要干预。同时,各方应加强沟通,银行需清晰告知储户审核的法律依据与反诈目的,监管与公安部门可联合开展案例宣传,让公众理解合规审核的必要性。唯有让风控更精准、规则更清晰、沟通更充分,才能让“取款自由”在法治框架内真正实现,也让反诈防线筑得更牢,最终实现储户、银行与社会的多方共赢。

来源:老胡说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