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伤寒论》提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体现了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表证组合,俗称“三阴三阳”,传变路径是从“三阳”到“三阴”,特殊情况下“病邪直中”。通常三阴病的理解和辨治比三阳病要难得多。在三阴里,少阴病很容易让人迷惑,是学习理解的难点。
《伤寒论》提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体现了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的表证组合,俗称“三阴三阳”,传变路径是从“三阳”到“三阴”,特殊情况下“病邪直中”。通常三阴病的理解和辨治比三阳病要难得多。在三阴里,少阴病很容易让人迷惑,是学习理解的难点。
少阴病迷惑性至少有4个方面:呕吐下利之辨证,和太阴病没啥区别;腹胀不大便,与阳明病大致相同;辨证为始可发汗,又好像太阳表证;咽痛的症状用“和”法,容易和少阳病的有热上炎一样,所以埋下错治、误治的隐患。
历代中医围绕少阴病的认识,进行大量探讨、争鸣,形成一些共识,比如:
1、少阴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根据该辨证,明确以八法中的“温法”为主要治法,因为少阴突出特点是寒。
2、少阴指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的脏腑+经络,心藏神主火,君主之官,肾藏精主水,先天之本,意味着少阴病是心肾两大病态,临床有虚寒、虚热、少阴兼证三大类。
3、少阴病的病机有三:一是辨证失当,误治漏治引起心肾损伤,水火阴阳失调;二是外邪直中少阴而发病;三是其它经之病邪,没有缓解而传入。
但总体来说,少阴病的“求同存异”,异远大于同,原因在于:不同的学说侧重点不同,理解和实践就不一样;同一个学说内部辨证用药不同,结果就大不一样;临床病例多,药无定法,产生许多新的心得体会。可以说,中医围绕少阴病的争论是比较多的,这反而促进了《伤寒论》传播拓展。
阴证多生寒,如果说太阴病是零星小雪,地面染白的早期阶段,厥阴病是雨夹雪,又冷又湿又滑的中期阶段,那么少阴病就是鹅毛大雪,结冰堵门的晚期阶段。因为少阴病是心肾之阴阳虚而为病,心肾地位关键重要。
无论怎么认识和辨证,落脚点都要放在“怎么治”上面。《伤寒论》有具体条文,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扶阳学说等有自己的办法,各种方剂加起来超过50个。但中医治病既讲“简便廉验”,又讲“专精准快”,从少阴病来看,其中应该有若干主方,起主要作用,达到关键效果。
少阴病临床有4个主方,分别是四逆汤、真武汤、黄连阿胶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代表四大证型,逐个认识一下。
1、少阴病之主证是“虚寒”,用四逆汤
湘古本《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一书中,对少阴病的分析比较深刻,46个条文中,第4—19条重点讲解怎么辨证少阴病,指出少阴虚寒是少阴病典型病症,集中在4个方面:
从性质看,属于阳虚阴衰,现代相当于器官衰竭。
从脉证看,既有“但欲寐”的脉细微,又有脉沉。
从病因看,一方面是寒邪直中少阴,另一方面是太阳病未愈而转为少阴,再一方面是太阴病重度吐泻之后,引起阴虚阳伤发展为少阴。
从症状看,患者自利而渴,肾阳虚衰,四肢厥逆,小便清长,腹中冷痛拘急,恶寒蜷卧。
根据《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既指出治法宜“温”,又明确用四逆汤的目的是“回阳救逆”。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该方相当于伤寒六经病的“关键方”,可用于太阳、太阴、厥阴、少阴这“三阴一阳”的阳气衰微阶段,在少阴中用四逆汤,目的是以附子+干姜药对,一个活泼走窜,无处不到,一个辛温大热,守固温阳,达到回阳救逆效果。
临床根据患者具体少阴病表现,可对四逆汤进行加减,方剂有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等。
2、少阴病兼证是“水肿”,用真武汤
临床少阴病不仅有虚寒问题,因肾阳虚衰,带来水饮内停而肿滞,出现水肿,值得重视,单独列出来。其性质为肾阳虚衰兼水饮内停,现代对应“心力衰竭”,症状见全身浮肿,心下悸,小便不利,四肢困重疼痛,腹痛泄泻,微寒肢冷,神疲易睡。
其病因多为少阴病伤心肾阳气,肾阳虚衰无法行水化水,水气凌心引起悸动和水肿,带来疼、倦、肿、泻等问题。
根据《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指出了温肾阳、利水气的方剂——真武汤。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组成,该方是中医治水经典方和重点方,以附子温肾化气行水,以茯苓+白术健脾燥湿,以生姜温阳散水,以白芍敛阴制附子药性,五药协力,阳复而化水气。
临床根据患者表现,可用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倍白术和附子用量,就是附子汤,脾肾双补。另外还有苦酒汤、半夏散及汤。
3、少阴病可表现为“虚热”,用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不是虚寒为主证吗,为何会有虚热?少阴病主证是“寒”,但寒经过转化,会入里化热,出现另一个症状“热”。少阴虚症一般出现在寒证之前,由阴虚火旺引起,可传变至厥阴。
其病因是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症见心烦、失眠、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而光,像“猪腰子”一样,脉细数,这是肾水亏虚不能上制心火,心火上炎,引起心肾不交,阳不入阴,要滋阴泻火,交通心肾。
交通心肾的名方是交泰丸,但作为少阴虚热方剂,最适合的是黄连阿胶汤。
根据《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黄连阿胶汤主之。该方由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组成,泻心火,补肾阴,又泻又补,令心火得消,肾阴可滋,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如果因虚热失眠引起神经衰弱,可把黄连阿胶汤的黄芩去掉,加酸枣仁、龙骨、牡蛎,强化敛阴安神效果。临床可用方剂还有甘草汤、桔梗汤等。
4、少阴病变证是“太少两感”,用麻附细汤
少阴除了寒化、热化、寒滞引起水肿等证型外,还有变证,就是少阴病基础上有发热的太阳表证,形成少阴+太阳表证的组合,病人既发热恶寒,头疼身痛,无汗口干,又有手足冷、烦闷困倦、嗜睡等表现。
其病因是在少阴肾阳虚衰之时,又外感风寒,此阶段少阴症状不太重,宜温经、解表、散寒。根据《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麻附细汤,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麻黄发汗解太阳表证,附子温肾散寒,扶助心阳,细辛入里逐寒,方子补散兼施,解表不伤阳,为临床奇方。
临床根据太少两感病的进度,可适量化裁,去细辛加甘草为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中度病症;去麻黄用桂枝代替,再加党参、黄芪、甘草、羌活、川芎等,组成再造散,用于重度病症。
总之,少阴病4个主方四逆汤、真武汤、黄连阿胶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主证、兼证、变证不同治法的体现,使用需辨证和遵医嘱。
来源:中医科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