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掌“机”耕田野 以技赋能守粮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0:28 1

摘要:11月11日,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稻油轮作基地里,村党总支副书记姚杨蹲在田埂上,调试拖拉机与液压翻转犁的各项参数,神情一丝不苟。“旋耕是油菜移栽的关键环节,翻耕深度要控制在15至20厘米,做到深浅一致、土块均匀,这样油菜根系才能稳稳扎进土壤,长得壮实高产。”他

11月11日,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稻油轮作基地里,村党总支副书记姚杨蹲在田埂上,调试拖拉机与液压翻转犁的各项参数,神情一丝不苟。“旋耕是油菜移栽的关键环节,翻耕深度要控制在15至20厘米,做到深浅一致、土块均匀,这样油菜根系才能稳稳扎进土壤,长得壮实高产。”他一边调试,一边向围观的村民解释。

调试完成后,姚杨坐进驾驶舱。“突突突”……伴随着拖拉机阵阵引擎轰鸣,他轻踩油门,机器便载着液压翻转犁缓缓驶入田间。宽大的犁刀高速旋转,如钢铁臂膀般有力扎进湿润泥土,褐色土层顺势翻卷铺展,很快就在田间形成一层松软平整的耕作层。

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熊家桥村拥有耕地5300余亩,以及一个规模化稻油轮作基地。2022年,当地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对该村实施土地整治、调型工程,涵盖农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兴修、田间道路整修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建设。通过一系列改造,熊家桥村成功推动“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格局初步形成。

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该村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农业机械化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前春耕旋耕、秋收收割,都得从外面聘请农机。这些农机收费标准偏高,每小时租赁费用往往超出部分农户的预期。”姚杨坦言,高昂的租赁费用增加了村民农业种植的成本,农忙时节还常因农机资源紧张,出现预约不到或延误到位的情况,直接影响农时与收成。

相关资料图。

转机出现在去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明确以行政村为单元,培养农业技术、机械、返乡创业等六类指导员及农村电商主播培育,精准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板。高坪区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开展农机人才培育工作,组织每个村1至2名村干部参加农机操作培训。

得知这一消息后,深知村里农机手需求迫切的姚杨果断报名参训。“农技培训班的教员理论扎实、经验丰富,重点讲解拖拉机拖挂旋耕机的作业技巧,并采用‘课堂学原理、田间练操作’的模式,让我们能快速上手。”姚杨回忆道。短短10多天时间里,他潜心钻研理论知识,反复进行实操练习,凭借刻苦钻研的劲头,熟练掌握了农机调试、参数设置等核心技能,成为村里首位“村农机手”。

培训结束后,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熊家桥村又投入20余万元,购置了一台无人驾驶拖拉机以及液压翻转犁等先进农机设备。作业间隙,姚杨点开手机上的智能管理APP,屏幕上作业进度、耕作深度、作业面积等数据实时更新。“这台设备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提前设定好作业路线和参数就能自主完成耕作,精准度和效率都大幅提升。”他介绍,当前正值油菜种植关键期,趁着晴好天气赶耕500多亩基地,为后续移栽工作抢占农时。

姚杨的“智耕”实践,是高坪区农业人才培育的生动缩影。“我们通过‘理论教学+实操演练+一对一指导’的模式,推动全区村干部从‘管理者’转变为‘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机手’。”高坪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农业机械化股股长蒋辉表示,目前全区已组建起一支200人的“村干部农机手”队伍,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临近中午,连片田块上的翻耕痕迹整齐划一,翻耕后的土地如精心梳理过的绒毯,松软而富有生机。田埂边,村民们驻足围观,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年过六旬的王大爷笑着说:“姚书记手艺真绝!用机器耕的地比人工平整多了,以前人工翻一亩地要大半天,现在机器一小时能耕好几亩,效率简直天差地别。”

全媒体记者 杨波

来源:云上高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