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房价永远涨” 到 “卖了不够还贷款”: 4 年,被一套房掏空两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0:12 1

摘要:2021 年的春天,售楼处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 “房价永远涨” 的标语,李建国挤在攒动的人群里,听销售拍着胸脯保证:“哥,现在不买,明年连郊区的厕所都买不起!” 他看中的两居室总价 210 万,30% 的首付 63 万像座大山,可周围人抢房的架势让他发慌 ——

2021 年的春天,售楼处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 “房价永远涨” 的标语,李建国挤在攒动的人群里,听销售拍着胸脯保证:“哥,现在不买,明年连郊区的厕所都买不起!” 他看中的两居室总价 210 万,30% 的首付 63 万像座大山,可周围人抢房的架势让他发慌 —— 有人当场刷光信用卡,有人抱着现金就往柜台冲,仿佛晚一秒就会错失人生唯一的机会。

他咬着牙回了家,把父母、岳父母叫到一起。八仙桌上,父母的养老钱凑了 20 万,母亲数到最后一张时,指尖在存折上反复摩挲:“这是你爸住院都没舍得动的钱。” 岳父母拿出 22 万,岳父的烟蒂堆了半缸:“我们跟邻居借了 5 万,说是给你买房,其实是赌这房子能给你撑个未来。” 剩下的 21 万,李建国跑遍了亲戚朋友家,舅舅说 “我儿子结婚还得用”,姨夫推说 “生意赔了没钱”,最后还是大学兄弟抹不开面子,凑了 10 万,让他写下 “两年内必还” 的欠条。凑齐首付那天,他拿着银行卡,觉得自己攥着的是全家人的希望,向银行贷的 147 万、每月 8000 多的房贷,都成了 “未来好日子” 的垫脚石。

搬家那天,小区门口挂着 “恭喜业主乔迁” 的横幅,妻子抱着刚上小学的女儿,在阳台上贴喜字:“以后咱们也是有房的人了,孩子上学也方便。” 李建国看着女儿在客厅画的 “我们的家”,连欠人情的愧疚都淡了 —— 大家不都这样吗?掏空家底买房,才算活在 “正轨” 上。

可这 “正轨”,四年就塌了。

2025 年的冬天,小区门口的中介门店换了三波,玻璃窗上贴满 “急售”“降价 50 万” 的海报,李建国的房子从 210 万跌到 110 万,还没人问津。更讽刺的是,四年里他省吃俭用还了近 40 万房贷,银行账单上的剩余欠款却还有 130 多万 —— 当年拼尽全力抢的 “资产”,如今成了卖了都不够还债的 “负累”。

公司裁员的通知下来那天,他刚交完这个月的房贷,工资卡只剩 300 多块。银行的催款电话像夺命铃,从 “提醒还款” 变成 “再不还就收房”,最后律师函寄到家里,妻子拆开信封时,手都在抖:“咱们这房子,要被银行收走了?”

他找中介卖房,中介指着满街的 “降价潮” 叹气:“现在买房的都等着抄底,你这房子最多 105 万,还得自己先解押。” 解押要 130 万,买家只给 105 万,25 万的缺口像个笑话 —— 当年为了买房借遍亲友,如今为了卖房,还得再借一次。

他先找了当年借他 10 万的大学兄弟,电话里兄弟苦笑:“我去年把房卖了,亏了 30 万,现在租房子住,哪还有钱借你?” 又找了岳父母,岳父沉默半天说:“我们跟邻居借的 5 万还没还,现在人家催着要,实在帮不了你。” 连之前说 “儿子结婚要用钱” 的舅舅,也发来消息:“我儿子的房也跌了,正愁怎么还房贷呢。”

那些天,李建国总坐在阳台抽烟,看着楼下曾经抢房的人群变成卖房的队伍,有人举着 “赔本出售” 的牌子,有人蹲在路边哭 —— 原来不是他一个人倒霉,是一群人,都被这忽冷忽热的楼市,套进了无奈的局里。

最后,他硬着头皮给老家的姑姑打电话,姑姑的声音带着苍老的疲惫:“我这儿有 8 万,是给你表弟娶媳妇的彩礼钱,你先拿去,大不了让他再等两年。” 剩下的 17 万,他找了三个老同学,你 5 万我 4 万,凑钱时有人说:“不是信你能还,是怕你被逼得走投无路。”

过户那天,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看着他递过去的 105 万,随口问了句:“210 万买的,现在 105 万卖,亏这么多?” 李建国没说话,只觉得喉咙发紧。走出银行时,冷风刮在脸上,他想起四年前买房时的满心欢喜,再看看手里只剩几千块的银行卡,忽然觉得无比讥讽 —— 当年掏空六个荷包,是为了 “安家”;如今再次掏空荷包,却是为了 “脱坑”。

他站在曾经的家门口,看着新业主拿着钥匙开门,门关上的瞬间,像把他这四年的挣扎都关在了门外。妻子拉着他的手,轻声说:“以后租房子住,也挺好。” 他点点头,却忍不住红了眼 —— 不是心疼钱,是心疼那些被楼市裹挟的日子,心疼那些为了 “房子”,不得不一次次低头借钱的无奈。

街上的中介还在喊着 “抄底好时机”,可李建国知道,有些坑,一旦踩进去,就再也回不到当初的模样了。

来源:史海泛舟客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