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被铲除的宅基地护坡,打破了两户邻里三十余年的和睦情谊。宣化镇政府的调解员们凭借耐心与智慧,巧用“背靠背”疏导法与“六尺巷”传统文化智慧,最终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再度握手言和,续写了邻里间的温情。
一段被铲除的宅基地护坡,打破了两户邻里三十余年的和睦情谊。宣化镇政府的调解员们凭借耐心与智慧,巧用“背靠背”疏导法与“六尺巷”传统文化智慧,最终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再度握手言和,续写了邻里间的温情。
护坡被铲起风波,邻里情谊生裂痕。2025年8月,宣化镇某村73岁的王奶奶发现邻居张某在未与自己沟通的情况下,铲除了自家后墙外侧一块约一米宽的防护坡。这块护坡所在的空地,承载着两家人跨越三十年的邻里情,如今却成了矛盾的导火索。“这地方是二十八年前我和老伴一起拉土方平整出来的,现在村里制种了,我想着铺砖平整一下,方便晾晒大田玉米。”张某这样解释。可在王奶奶看来,护坡不仅是房屋的防护屏障,更是自家权益的一部分,她坚持要求张某恢复护坡原貌,并向自己道歉。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迅速升级。
四次调解陷僵局,联合普法遇瓶颈。镇政府得知情况后,即刻组织调解员入户开展调查。考虑到王奶奶年事已高,且身患哮喘,不适宜参与激烈沟通,调解员们决定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上门与双方沟通,倾听诉求、疏导情绪。从8 月15日开始,调解员先后四次组织调解,无奈双方分歧难以弥合。鉴于此,镇政府启动“一心两员三所+”多元解纷制,综治中心会同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并邀请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于9月29日开展联合调解。调解员现场播放了“六尺巷”的典故,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传统美德引导双方;同时向两人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法律知识,明确邻里间的权利与义务。即便如此,历时半天的联合调解依旧未能取得突破,僵局仍未打破。
巧借乡情破困局,法理情融促和解。国庆假期期间,调解团队重新梳理思路、调整策略,邀请左邻右舍以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借助乡情的力量以“唠家常”的方式,分别与王奶奶、张某谈心。“我们聊村里的老故事,以‘六尺巷’的谦让美德,引导两家人重温过去互帮互助的情谊;同时也不回避问题,从‘法理、道理、情理’三个方面着手,逐步融化双方心中的对抗和抵触情绪。”参与此次调解的法律明白人蒋某说。10月9日,当王奶奶和张某再次坐到调解室里时态度已明显缓和。经过调解员又一轮耐心细致地疏导,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签订了调解协议。
跟踪履约固成果,宣传规范防纠纷。“这次调解成功的关键,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镇分管领导表示,基层调解的核心不在于分辨谁对谁错,而在于理清双方的利益诉求,找到能让彼此满意的契合点。为确保协议落到实处,包村干部定期上门督促张某按时清理玉米、留出空地,直至所有约定全部履行到位。与此同时,该村也以此为契机加强宅基地使用规范的宣传工作,通过村民大会、微信群通知、田间地头宣讲等方式,向村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与邻里相处之道,从源头预防类似纠纷再次发生。
这场历时两个月的邻里纠纷,最终以温情和解落幕。调解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将法治思维与传统文化智慧相结合,既能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也能守护邻里间的真挚情谊,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何 磊)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