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最后几批五四制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我们是初一开始正式学英语的,但当时英语老师在休产假,因此请了刚毕业的政治老师代课,整个第一学期都在认字母,唱ABC歌,学习音标,认一些基本单词,讲一些简单的句子。
亲身实践,大概是英语四级水平,听说读写不会偏科那种。
铺垫部分:作为最后几批五四制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我们是初一开始正式学英语的,但当时英语老师在休产假,因此请了刚毕业的政治老师代课,整个第一学期都在认字母,唱ABC歌,学习音标,认一些基本单词,讲一些简单的句子。
初一下学期时,英语老师修完产假回来,立即开始了山东地区的英语教学方式:提前一天讲解新课单词、短语和固定搭配,第二天全堂听写,并且随机挑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然后就是全班听教材录音,老师逐句讲解课文语法,逐句带读,最后再听几遍录音,便开始自行朗读至背诵。
我那时不爱学习,但凭借着阅读的兴趣和一些推理,总能在语文和理科方面获得比较好的分数,但因为不爱看教材,也不喜欢背东西,因此文科方面就一直比较低迷,尤其是英语,经常会有月考不及格的情况。
班主任跟英语老师商量了一下,打算给我们几个英语偏科严重的开小灶,每天20分钟,学习新概念第二册,从a puma at large(感谢知友纠错,其实应该是a private conversation,那是我第一次认识embarrass这个词)开始背。但我不爱听课,老师讲了两节课还是没有听进去,不过两节课之后,就有同学要求雨露均沾,于是改成了每天下午第三节的自习课全班学习新概念第二册。对于我来说没什么问题,反正不管咋样都得学,就是苦了后排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
虽然当时是全班学习,但并非每个人都买了教材,大部分人还是跟我一样,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面对这件事,大概学习了10节课左右,学校认为这样太占用学生的时间,而且会导致其他班级和我们进度不一致,同时班级里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学新概念的事情就被叫停了。
我跟大部分完任务的人一样,觉得上不上都无所谓,但又和他们不一样,作为最早被老师要求开小灶的几名成员之一,家长给我买了教材。
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小城市没什么发展,娱乐设施也很少,家里管的比较严,我又不喜欢学什么特长。所以每周末的生活都很固定。早上洗漱吃完饭,7点半开始看山东台的动画片。八九点左右看完就开始自由活动。周六一般跟几个同学去游戏室搓拳皇,或者去游戏厅看大人打中国龙2,然后去旁边的书店买两本漫画,回家吃饭,睡午觉,看漫画。
我是那种除了课本之外,什么书都爱读的人。幼儿园开始认字,小学二年级去图书馆借书,家里的所有书都被我读过,包括爹妈当年结婚时买的《家电维修大全》、《家庭日用百科全书》和《家庭育儿百科全书》,都已经被我翻过了不下几十次。初中之后,市图书馆离家里很远,而且我开始沉迷漫画,但家里为了限制我看漫画,缩减了我的零花钱,每月只够买四本,并且要求只允许在周六看,周末要留出来做其他有益身心的事。
在这种前所未有的书荒下,每个周末我都会反复地翻手里的存货,一本漫画可以翻半天。到了周天早上,看完动画之后基本上就属于百无聊赖了。初始几周还练练柳公权和司马彦,后来越发觉得无聊,就会继续翻漫画存货。
为了防止家长进我屋里突击检查,大家的想法都是类似的,在漫画外面再拿本更大的书挡一下。初一那会漫画和课本都是32开的,只有英语书是16开,所以我每次都拿英语书挡在前面,往床上一靠,就开始继续看漫画。
突然有那么一天,我发现所有的漫画都已经滚瓜烂熟到腻了,课外读物也都翻的干干净净。我想看点新的东西,可手头又没有。家里没人在,打电话给大院里其他的孩子们,发现要么出去玩,要么在上特长班。万般无聊之下,我拿起了手边最近的那本英语课本。
正文部分我拿起学校发的课本学着老外的语调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我们那会从来没见过老外,只是在译制片里听那种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一直觉得这种语调很好笑,所以我也打算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来逗自己玩。初一下学期的课本都是小对话和极短的段落,没半个小时就居然就念完了一遍,只是中间有几个单词不认得,念得磕磕绊绊的。我寻思这可不行,既然是逗自己玩,那肯定要念得跟老外一样流畅。于是在这种心态的支持下,我居然按照音标把整个课本的单词表过了几遍,一直到所有的对话和段落都能够念得很熟了才停下来。就这样逗自己玩到了午饭。接下来的一周,我的听写、默写和阅读都被老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后来每周日都这样逗自己玩半天,过了三四个星期,由于翻得滚瓜烂熟,对这两本教材也就失去了兴趣。不过那时也到了初一末,我的英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被老师多次点名表扬,但我并不以为然,只是认为自己通过提前学习才得到的表扬,并非通过聪明获取,有一种背着别人偷偷用功的感觉,因此深以为耻。
暑假一过,初二的教材就发下来了。我在教材到手的第一个周末就把英语教材又翻了一遍,因为这种模仿从未见过的老外说话的方式太滑稽了,每次都让我觉得很开心。然而这种乐趣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我很快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课文实在是太短了,读得越来越没劲,几句话还没来得及逗自己开心就结束了,内容也没什么曲折,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二是我自己猜测的发音语调跟课本上的有不少初入。
为了更好地逗自己开心,我翻出来了初一初二课本配的磁带,用我的爱华随身听反复地听,争取更专业地逗自己开心。等这些磁带被反复听过好几遍之后,我终于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那本32开的新概念2,毕竟里面都是长度适当的小故事,还都是中英对照,就算是光看中文也能解闷。当然,几十篇文章没一小会就看完了,无聊之下肯定想去看看没看的那部分英文,于是继续读来逗自己玩。我的课本是老爷子找别人要来的,没有配磁带,所以我又去找英语老师借了磁带,一篇篇跟着念,往往是我先把一篇英文念到熟练,然后再去听一遍磁带,在心里比对发音,然后再念再听,如此往复循环了几个星期,大概十几篇课文之后就不必再听了,因为那会新课文的发音基本上差不了多少,而且单词的重音和句子的抑扬顿挫也已经不知不觉建立起来了语感。
初二的时候转来一个同学,我们去她家玩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疯狂英语的李扬写的小册子,里面大部分话都没看进去,只看进去一个训练方法,就是把一篇文章读熟,然后一遍遍重复,每一遍都要力争比上一遍更快更流畅。一直到小文章能压缩到20秒左右读完的程度。这种训练方法跟相声的贯口很像,我把它当做游戏一样,每天早上晨读的时候就会挑一篇课文噼里啪啦一遍遍地读。
初二上学期没结束,这本新概念2就被我按照上述方法翻完了,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有听过一次英语课,都是每学期新书发下来,先检查一遍单词表有没有不会的,然后过一眼课文看看有没有不会的,有意思的就早读的时候念几遍。英语考试在当时的我看来也已经成为了很滑稽的一样东西。在那时的我看来,听力部分里面的人总在捏着嗓子用极慢的语速讲着极简单的句子,完形填空都是还没读完就知道接下来应该用哪个词和哪个搭配,阅读理解有时会有几篇有意思的文章,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眼扫过去就能理解到全貌。
从初二下学期起,直到在高考考场写完英语答卷拿了146分为止,每一场英文考试的时间都不会超过40分钟。大部分的情况下,我在其他科的考试中绞尽脑汁答到最后一课才能交卷。但到了英语考试这里,我会在别人做完完形填空的时候写完作文,然后问老师要张草稿纸画画来消磨时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学,大学之后沉迷网球和魔兽,逃了一节又一节的英语课。虽然单词储备量确实不够,但盲考过四级,偶尔遇见个老外也能磕磕巴巴得说几句话,还能被老外赞扬发音很漂亮。
依稀记得当时刚翻完新概念2的时候,有一次课堂上被老师要求英文对话。结束后她满眼开心,说你的语感已经建立完了,接下来只需要在出错的时候精修,就能把语感调试得非常好。
我很感谢新概念2,更感谢那些为我指路的老师们。
来源:圣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