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中国可控核聚变领域捷报频传。能量奇点公司设计研发的“洪荒70”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成为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启动累计金额13.45亿元的核聚变项目招标,涵盖氚燃料循环与安全系统等核心环节。 随着BEST装
2025年11月,中国可控核聚变领域捷报频传。能量奇点公司设计研发的“洪荒70”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成为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启动累计金额13.45亿元的核聚变项目招标,涵盖氚燃料循环与安全系统等核心环节。 随着BEST装置总装工作提前两个月启动,中国有望在2027年实现聚变发电演示,向“人造太阳”的梦想迈出坚实一步。
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202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通过,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上海、四川、安徽等地也将核聚变列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中国目前形成了以合肥BEST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以及能量奇点的洪荒系列装置为代表的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态势。EAST装置已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的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下世界纪录。
资本投入持续加大。全球核聚变产业已吸引超过710亿美元投资,中国多家央企和民营资本积极布局。 中科院本次招标的四个项目金额累计达13.45亿元,涵盖氚燃料循环与安全系统等核心环节。 随着2027年BEST装置发电演示和EAST长脉冲纪录刷新,行业将步入“多路线竞速+资本共振”新阶段。
西部超导:全球低温超导材料市占率40%,ITER项目核心供应商,2025年超导业务收入占比超23%。 公司是核聚变超导磁体核心供应商,技术壁垒高。
永鼎股份:国内唯一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企业,产品应用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及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潜在订单规模超20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60%。
安泰科技:全球唯一全系列涉钨部件供应商,为核聚变装置提供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关键部件,技术壁垒深厚。 2025年订单增速有望超200%。
合锻智能:参与合肥BEST装置真空室核心部件研制,中标聚变新能真空室顶板项目。 公司核聚变业务致力于解决聚变堆复杂部件研发制造,产能扩张至20亿元/年。
上海电气: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之一,承担BEST装置主机系统三大核心部件制造,在聚变领域已参与多个首台套工程项目。 公司累计实现36项可控核聚变领域关键制造技术突破。
联创光电:全球首条百米级集束超导缆线量产,布局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超导磁控硅单晶设备、超导可控核聚变工程装备等“3+N”产品。
国光电气:核工业设备及部件产品主要包括ITER配套设备、核工业领域专用泵以及阀门等,是核聚变配套领域重要供应商。
百利电气: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国际领先,ITER项目电流引线核心供应商,2025年电力设备业务毛利率提升至35%。
斯瑞新材:铬锆铜合金技术领先,产品用于核聚变装置关键部件,通过合金技术升级持续优化聚变相关性能参数。
短期来看,订单驱动是核心逻辑。随着BEST等项目进入建设高峰,相关设备企业将率先获得订单。
中期而言,技术实力是关键标准。核聚变产业技术壁垒高,那些研发投入占比超5%、拥有核心专利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材料可靠性验证与规模化成本控制是产业化的关键。
长期视角下,生态位决定企业价值。核聚变产业链长,细分领域多,那些在超导材料、核心部件等关键环节卡位成功的企业,将享受长期增长红利。
随着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不断突破,产业链相关企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那些具备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产业化路径清晰的企业,有望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赢得先机。
来源:题材冲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