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淳儿子“毕业家里蹲”,高端鸡娃血本无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01:01 1

摘要:昨晚刷到哥大2023届就业率——68%,十年最低,评论区一水儿“同款心碎”。

“砸锅卖铁供出来的藤校文凭,现在连面试门票都换不到。

昨晚刷到哥大2023届就业率——68%,十年最低,评论区一水儿“同款心碎”。

有人算过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北京三环一套老破小,结果毕业即失业,房产证瞬间变废纸。

别急着骂学校水。

华尔街那帮最讲究“血统”的老钱也叛变了:高盛把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拉进目标校名单,摩根大通第一次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专场。

公立大学就业率反涨3.8%,藤校却跌5.2%,风水轮流转得比美股还刺激。

更扎心的是回国赛道。

去年海归平均要投87份简历才捞到一个offer,人文社科直接地狱模式——哲学、社会学的孩子,求职周期拉到8.3个月,比2022年多熬两个月,足够让老父亲老母亲从“我家娃上名校”的炫耀,切换到“有没有五险一金”的卑微。

郎永淳儿子那事,很多人嘲笑“主持人家庭也翻车”。

可扒一下细节:孩子读的是历史系,非STEM,实习经历零,简历上最亮眼的只有“哥大”俩字。

HR现在精得很,一键筛选关键词:Python、SQL、数据分析,名校光环秒变灰色背景图。

有朋友在德州大学读CS,大三就蹲实验室给NASA写代码,毕业起薪12万美元,签字费顶别人首付。

同系上海小哥,靠刷LeetCode 300题+两段硅谷实习,直接杀进谷歌,身份、票子、房子一次打包。

公立学费一年两万刀,回报率吊打哥大“百万投资”。

一句话总结:企业不是不要名校生,而是不要“只有名校”的人。

当文凭通胀成纸币,技能才是硬通货。

给后来人三个土办法,不保证躺赢,至少别踩同款坑:

1. 选专业前先刷招聘网站,看岗位数量,别信“兴趣最好”的鸡汤,没岗位的兴趣叫烧钱。

2. 大二开始攒实习,哪怕 unpaid,把简历堆成技能树;公司招的是“来了就能干活”的,不是“来了还能再教”的。

3. 真撞进人文社科,立刻辅修数据分析或会计,用技术给情怀上保险;别让“批判性思维”成为求职信里唯一的技能关键词。

最后补一句:教育不是买彩票,是买工具。

工具趁不趁手,得看市场缺什么洞。

百万学费砸下去,如果只能拍成朋友圈九宫格,不如直接拍成房产证,起码还能收租。

来源:可靠山雀ZZ2D3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