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老戏骨凌汉去世,曾参演《唐伯虎点秋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09 12:37 1

摘要:演了200多部戏、给周星驰把脉的御医凌汉,去世五年才被人想起,这条消息像一记闷棍敲在所有港片迷后脑勺。

演了200多部戏、给周星驰把脉的御医凌汉,去世五年才被人想起,这条消息像一记闷棍敲在所有港片迷后脑勺。

五年没人知道,不是家属低调,是圈子早把他除名。

TVB通讯录里找不到,同事群没人提,连讣告都省了。

直到老搭档陈勉良在电台随口一句“凌汉走了”,主持愣住,听众愣住,全网愣住。

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无声无息消失,哪怕他曾在黄金年代里到处刷脸。

凌汉最早是邵氏编剧,天天蹲在片场改剧本,改着改着被导演拉去顶缺,一场太监戏一条过。

70年代幕后工资低,他干脆剃了头转演员,从狱卒、管家、郎中一路演到御医,片酬按天算,一天两百块,比写剧本多一倍。

那年代香港一年拍三百部电影,配角比主角更忙,凌汉最多一天赶三组,早上清朝、中午民国、晚上现代,换衣服都在车上完成。

观众记住他,是因为那张不笑的脸。

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里耍无厘头,他板着脸把脉,反差越狠,笑点越炸。

后来网络剪成表情包,配文“这病没救了”,年轻人天天用,却没人问老头是谁。

凌汉也不在乎,TVB发他什么演什么,开工就到,收工就走,从不抢镜,也不应酬,同事喊他“凌师傅”,他点头,递上饭盒,蹲墙角吃完继续拍。

港片配角分两种,一种拼命抢戏,一种拼命藏自己,凌汉是后者。

导演让他演死尸,他先练呼吸,十秒一次,镜头里胸口绝对不动;让他演瞎子,他回家对着镜子翻白眼,第二天眼白全是血丝。

没有特写,没有台词,他照样把人物小传写在剧本空白:这御医早年流放边疆,靠一包银针活下来,所以见人先摸脉,不信嘴,只信心跳。

写完了,撕掉,不给别人看,演完就忘。

2018年冬天,他最后一次出门,倒在家附近茶餐厅,脸扣在奶茶杯里。

店员认得他是熟客,却叫不出名字,翻口袋只有一张残旧的演员证,编号还是邵氏时期。

殡仪馆等足七天,无人认领,最后靠老街坊凑钱火化,骨灰放在沙田一个普通龛位,没照片,没生卒年,只有一行手写的“凌师傅”。

消息今年才漏出来,有人把《唐伯虎点秋香》片段重发,弹幕刷满“原来他走了”,可骨灰早已长灰。

五年里,TVB发了上百条悼念,从主角到龙套都有,名单里从没出现凌汉。

不是仇恨,是系统根本记不住配角,人事部档案只保存主角合约,绿叶用完即弃,连电脑都不留底。

更冷的是,同一年走的还有谷峰、雪妮,也是老港片熟脸,也是死后月余才被人提起。

黄金时代每年输出两百部电影,电视台一周播七部剧,需要海量面孔,观众只记得最闪的那几个,剩下九成演员像地砖,踩过去就忘。

他们年轻时拿命换镜头,老了一样挤公屋,没社保,没退休金,子女移民,自己守着旧电视看重播,看着年轻时的自己一闪而过,连名字都没有。

有人算过,香港目前还活着的70岁以上绿叶不足三百人,平均每年走十个,消息越来越滞后。

不是媒体懒,是没人点击,平台大数据直接过滤“无名死者”,除非翻出周星驰、周润发同框旧照,才给一点流量。

观众也习惯遗忘,反正新戏新脸天天有,谁还在意三十年前卖身葬父的路人甲。

可少了这群人,港片就不是港片。

主角再疯,也需要有人接招,反派再狠,也需要有人被吓倒,所有经典名场面,都是对手一寸寸垫出来的。

凌汉们把一生切成碎片,填进无数剧情缝隙,让观众信以为真,自己却永远留在缝隙里,连块完整的墓碑都换不来。

现在打开流媒体,老片高清修复,弹幕飘过“这谁”“那谁”,没人回答。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叫配角,也叫地基。

房子还在,地基先烂,等房子塌那天,大家才会发现,原来每一块砖都曾重要。

来源:村里的姑娘小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