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是梦醒了!不再被重用的央视主持人李七月,给内娱上了一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01:03 1

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万千的时代,很多传统媒体人的转型似乎成了生死线,只要不迅速跟上节奏,就可能被彻底边缘化。特别是像央视的主持人,面对流量和关注度的不断下降,很多人都在焦虑是否还能找到新的价值出口。令人震惊的是,曾被评价“风格太硬”的李七月,竟然走出了一条完全

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万千的时代,很多传统媒体人的转型似乎成了生死线,只要不迅速跟上节奏,就可能被彻底边缘化。特别是像央视的主持人,面对流量和关注度的不断下降,很多人都在焦虑是否还能找到新的价值出口。令人震惊的是,曾被评价“风格太硬”的李七月,竟然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不仅成功逆转了局面,还成为了全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而这,或许比那些高大上的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更具影响力。

李七月的转型之路毫不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2019年,她被央视新闻频道要求调岗到农业频道,背后其实暗藏危机:一方面,是传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持续下滑,另一面,是市场对更具真实感、生活气息内容的需求逐渐攀升。她敏锐地意识到,想要在变革中抢占先机,就必须“下沉”,走出那种高高在上的伪专业感。于是,她开始专注农业,深入到最真实的一线,聚焦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大白菜的运输难题、种植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用“贴近生活”这个词,可能还不够形象。李七月在短视频里讲出“老铁”“黑土地不黑”等流行语,成功吸引了大量农村粉丝的关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视频时长控制在两分多钟,配色不炫眼,妆容朴素,却直击痛点。这细节上的变化,让很多人吐槽传统媒体“少了格调”,但反而获得了“农民朋友”的喜爱。粉丝超83万,单集播放破1200万,流量的巨大爆发,远比传统新闻节目的稳步增长要强得多。

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李七月的建议直接促使一些农户选择改种高蛋白大豆,亩产收入一下提升了6000元。她甚至还收到锦旗——这是对个人影响力最直观的认可。同时,她的“网红”身份,也让央视开始注意到短视频的巨大潜力,新闻中心试图将“深度报道”与“短视频”结合起来,形成更有粘性的宣传链条。

不过,任何转型都伴随着风险。曾经因为推荐“增产神器”导致部分农户减产,李七月主动公开道歉,还自掏腰包赔偿。这个态度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粉丝迅速增长到90万。这一事件告诉我们,真实、负责任,才是赢得用户心的关键,这比“泡泡糖样”的爆款更能长久打动人心。

除了内容上的深耕,李七月在最新的乡村振兴直播中也展现出新的突破。2024年,她联手农业农村部发起“助农直播季”,带货山东郷光菜农滞销的蔬菜,观看人数突破200万。这种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公益的方式,拓宽了她的影响范围。她不仅是“带货主播”,更成了“乡村振兴工作者”的代表。这个变化,折射出她早年前瞻性的布局:从单纯内容创作到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用实际行动帮农民解决问题。

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趋势:传统媒体的“卖场思维”逐渐被“服务思维”取代。李七月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只要抓住用户的需求,内容不再局限于“新闻报道”,而是变成了生活方式的传达工具。她不断在内容中加入“人情味”,在表达里加入“温度”,让“农业短视频”变得真实、动人,也不再冷冰冰。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第一,内容的赛道越来越细分,精准深耕某个垂直领域,比盲目追求大而全更有效。第二,结合国家政策与社会热点,能让个人影响变得更“有底气”。第三,危机化解的关键在于责任心和真诚,回归本真的沟通让人更信赖。总之,李七月用行动告诉行业:传统媒体人要敢于“走出去”,放下“高大上”,用“接地气”的内容赢得真正的用户。

未来,像她这样深耕细 作、结合政策的转型故事,还会更多。这不是简单的个案成功,而是一种“破局”的新路径。很多媒体人都应借鉴:在变革中,放低姿态,脚踏实地,用真心和专业打动用户。否则,等到流量逐渐流失、关注度枯竭时,才会发现,自己曾经的“行藏”已经变成了别人的笑料。

这场变革,远比你想象的更深远。只要能抓住用户的“痛点”,用真诚和专业去打动他们,就有机会在变化中站稳脚跟。李七月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转型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接地气”。未来的内容市场,就是要看谁能更懂用户、敢于尝试、善于融合。这个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会。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有这个“逆袭”的窗口。

来源:非常先生看娱乐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