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里王传君蹲在片场边啃黄瓜,浑身干巴瘦得像个纸人,肋骨把T恤顶出一排小山。28斤肉说没就没,这可不是滤镜拉满的综艺瘦身,是硬饿三个月。
颁奖名单一亮出来,我脑子里第一反应:王传君?
就那个出场38分钟的“配角”?
你跟我是不是一样,瞬间想把手机摔了——配角凭什么抢男主饭碗。
可第二天睡醒刷到一条路透,我又泄了气。
视频里王传君蹲在片场边啃黄瓜,浑身干巴瘦得像个纸人,肋骨把T恤顶出一排小山。28斤肉说没就没,这可不是滤镜拉满的综艺瘦身,是硬饿三个月。
我忽然生出点心虚:要是换成我,饿三天就投降了。
白百何删微博那动作太像你我拉黑前任,一按删除键,所有不甘只剩空白。
她写“私人感悟”时大概没想到,网友们会把句子剪成一帧帧子弹,专门射向王传君的奖杯。
东京电影节那边倒很淡定,评委会7个人投了4轮票,德国大导文德斯直接把评语贴出来:内敛+爆发力。
翻译成人话就是:没吼没哭,光靠眼神压场。
业内人一听就懂,外行还在纠结分钟数。
没办法,咱平时看片先看时长,评委看的是密度,一场两分钟的对峙能顶别人二十分钟口水戏。
豆瓣8.2跌到6.5的过程像电梯急坠,一星评价排着队,点开头像全是“戏份短不配影帝”模板。
我顺手翻资料,发现三大电影节里早有一堆“短戏份影帝”,威尼斯给过《大师》里的霍夫曼,戛纳也宠过《爱在午夜降临前》的朱丽·德尔比。
制度早写好,只是我们懒得读。
张颂文转发的那条微博挺有意思,没提“恭喜”,只放了两张图:一张是王传君枯瘦背身,一张是《春树》里他坐在田埂抽闷烟的定格。
配文八个字:“角色不是计时器。
”这句话杀疯了,评论区里吵了五千楼,有一半在问“那计时器干嘛用”——计时器买票用,评奖还真不看那玩意儿。
李玉导演补了一刀,说片子剪完试映时,王传君那段把全场按在椅子上不敢呼吸。
我当时脑内自动播放画面:黑暗放映厅只听到呼吸声往后退,像潮水收线。
你我能剪进预告片的东西,人家评委在影院里实打实被震住,这就是差距。
片方坚持12月公映,死活不改档,意思很明白:奖杯给了,子弹也吃了,票房成不成认命。
我倒觉得这场混战意外值回票价,至少让吃瓜群众知道,电影节不是打卡上班,比时长比番位那一套,在真正的放映厅里全失灵。
你下次再听到“配角影帝”,先别摔键盘,想想那根啃得只剩芯的黄瓜就行。
来源:伏伏娱乐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