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组把西关大屋、警局收租、天台晒裤衩这些名场面做成抖音互动,369一声“今次大镬咯”,瞬间变成网友自拍模板,单条播放500万;与此同时,演369的吴家辉本人悄悄升级成“广府文化推广大使”,上线音频节目《369讲古》,把羊城旧事套上警局档案外壳,上线首月订阅量就
一部拍了十八年的粤语情景剧,最近干了两件事:先破了4000集,再把自己“拆了”。
剧组把西关大屋、警局收租、天台晒裤衩这些名场面做成抖音互动,369一声“今次大镬咯”,瞬间变成网友自拍模板,单条播放500万;与此同时,演369的吴家辉本人悄悄升级成“广府文化推广大使”,上线音频节目《369讲古》,把羊城旧事套上警局档案外壳,上线首月订阅量就破十万。
从角色到演员,从屏幕到街头,这条“拆剧”路线,正好是粤语长寿IP的第二次生命周期。
第一刀拆的是“空间记忆”。4000集之后,《七十二家房客》已经不止是下饭神剧,它成了广州的“赛博地标”。
复刻景+短视频二创,像把老城微缩进手机——镜头扫过斑驳青砖、铜环趟栊门,3秒就能让人闻到艇仔粥的葱香。
过去你追剧,如今你“住”进剧,打卡再发圈,等于在互联网上重盖一座活色生香的“西关博物馆”。
这一招把老广的童年滤镜和新广的好奇滤镜同时戳中,相当于一次低成本、大规模的“城市文旅种草”。
第二刀拆的是“角色人格”。369原本是反派,油头粉面收租如抢钱,却因吴家辉的演绎多了“市井狡黠+怂萌”味,成了粤语区自带表情包的男人。
现在官方亲自下场“人格延伸”:音频里,他用角色口吻讲《羊城古仔》,警笛当转场,案情当包袱;剧外,他穿着捕头戏服示范粤剧水袖功,把叉腰动作送进大学研究课题。
昔日荧幕里的“奸诈警长”摇身变成跨界说书人+非遗代言人。
角色IP从二维进化成三维,可以卖奶茶、录课程、带旅行团,甚至收徒弟——00后梁俊睿在《外来媳妇本土郎》穿起同款蓝布警服,被视作“新369”。
粉丝一看就懂:官方在“养二创”,让角色可以退休,人格却继续上班。
第三刀拆的是“产业链条”。
传统剧集盈利靠版权+广告,“七十二家”现在把这条链拉到了一个新长度:联名奶茶、线下景、数字藏品、城市研学、粤剧快闪,甚至把晨练素材做成非遗课程包。
等于把“看完就走”变“看后再消费十几次”。
一条IP,既能怀旧变现,又能孵化新人、反哺粤剧,还把老字号拉进新消费场景。
广东文旅厅、粤剧院、高校课题组的资源一次性打通,官方背书、学术背书、商业流量相互加持,形成一个“岭南IP共生体”。
这种打法,给所有长线剧集示范了一条“老而不僵”的新路。
放在更大的时代坐标里看,这部粤语剧之所以能一拆再拆,是因为背后有三股力量在合流:短视频时代把地域文化碎片化传播,Z世代把“怀旧”重译成“社交货币”,地方政府急需一把钥匙打开文化自信+消费升级的大门。
《七十二家房客》正好卡在交叉口。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观众,你能得到什么?
一杯印着“今次大镬咯”的联名奶茶,配一段吴家辉用369语气讲《陈梦吉传奇》的音频,周末再去“西关大屋”自拍,一条龙体验下来,你会突然发现:原来粤语里的俏皮话、早茶的温度、骑楼的阴影,都可以重新被标价、被转发、被收藏。
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不动的文物,而是手机上反复播放的15秒短视频,是街角排队的奶茶,是早晨七点半老伙计那一声“阿Sir,早晨”。
而对于内容创作者和地方文化运营者,吴家辉的拆剧操作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模板:先守住“最地道的烟火气”,再用“最不正经的玩法”二次开发。
关键是把角色人格当火种,先烧到观众心头,再让它蔓延至整个城市生态。
十八年过去,369终于不用再靠“凶巴巴”收租,他和吴家辉一起,把“西关”两个字拆成了无数碎片,洒进广州的大街小巷。
下一个十八年,你或许还会在一杯凉茶的杯套上听见那句“今次大镬咯”,然后会心一笑。
经典不是被封存,而是被生活再次煮开,香味飘得更远。
来源:郭郭娱乐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