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不是那个降龙十八掌打得呼呼响、和华筝公主、黄蓉谈恋爱的武侠主角。历史上的他,没有武功秘籍,没有桃花岛奇遇,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气节、有担当的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了一个悲壮的选择。
你知道金庸小说里那个镇守襄阳、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在真实历史上可能是有原型的吗?
别急,此郭靖非彼郭靖。
他不是那个降龙十八掌打得呼呼响、和华筝公主、黄蓉谈恋爱的武侠主角。历史上的他,没有武功秘籍,没有桃花岛奇遇,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气节、有担当的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了一个悲壮的选择。
一、 他不是大侠,而是“平民巡检”
根据《宋史·忠义传》里的记载,南宋末年,确实有这么一位名叫郭靖的人。他是四川嘉陵江一带的地方豪强,或者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在地方上很有威望的“大哥”。
当时,蒙古铁骑南下,四川是重点攻击对象。朝廷为了组织地方抵抗,启用“平民巡检”。
宋代的“巡检”是一个正式的武职官名,属于国家官吏体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差遣(职位),本身无固定品级,其品级高低取决于担任者的本官和所管辖区域的重要性,范围可以从九品到五品以上不等,但最常见的是负责县级治安的九品巡检。
官府一看,郭靖这人不错,有号召力,能组织起队伍,好,就你了!于是给了他一个“巡检”的头衔,让他负责组织乡勇,保境安民。
但郭靖只是个“平民巡检”,非官方编制,他们本身没有官品,不领朝廷的正式俸禄(可能有一些补贴,有点象临时工?)其部下也非国家正规军,他的权力主要来源于官府的临时授权。
他这个“平民巡检”,全靠自己拉起来的民兵队伍。他的工作就是带着兄弟们巡逻放哨,打击小股土匪和蒙军的先头部队,守护家乡的一方平安。
想象一下,他没有盖世武功,有的可能只是健壮的体魄、过人的胆识和一副热心肠,所以才被乡亲们推举出来。
二、英雄的抉择:宁做华夏鬼,不为叛国奴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当时,宋朝的四川守将吴曦是个软骨头,他眼见蒙古大军势不可挡,竟然动了投降的念头,准备把四川的大片土地拱手送给敌人。
吴曦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下令强迫当地的百姓迁徙,要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搬到别处去。
郭靖和他的乡亲们也在被迁徙的名单里。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面,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前途未卜,心里该有多么悲愤和无奈。
就在这迁徙的路上,走到了一个叫白崖的地方,郭靖的内心经历了极大的挣扎。他看着身边哭泣的孩童、步履蹒跚的老人,以及那片即将沦入敌手的故土,一股血气直冲头顶。
他站出来,对自己的弟弟郭端说了一番掷地有声的话:“我们郭家世代都是大宋的子民。自从金兵入侵以来,我们兄弟二人不能以死报国,反而被迫避难入关。现在又被吴曦这个奸贼驱赶,投降敌人的国家。我宁可死在这里,做赵家王朝的鬼,也不愿意背弃祖宗的故土,苟且偷生!”
这番话,是不是很有《射雕英雄传》里郭大侠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味道?虽然历史上郭靖的台词更朴实,但那份忠肝义胆、那份对家国的眷恋,是完全相通的。
三、 悲壮的结局:投江殉国,气节长存
说完这番话,郭靖做出了他人生最后一个,也是最光辉的决定。他毅然决然地转向了奔流不息的江水,纵身一跃,投江自尽。
他用最决绝的方式,表达了对叛徒的抗议,和对故国的忠诚。他没有死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而是选择在一条不知名的江水里,结束了自己作为“平民巡检”的使命和生命。
这个结局,远比小说里“城破人亡”的设定更让人感到心痛和震撼。
两个郭靖,名字的巧合,还是精神的传承?
所以,我们看历史的记载,这个真实的郭靖,他的形象是清晰而悲壮的:一个临危受命的平民领袖,一个在强权面前不屈的硬汉,一个用生命践行了“忠义”二字的普通人。
金庸先生学识渊博,他很可能在阅读《宋史》时,被这个名叫郭靖的忠义之士所打动,于是借用了他的名字,并将他身上那种朴素的忠勇之气,无限放大和艺术化,塑造出了我们心目中那位顶天立地、守护襄阳几十年的郭靖郭大侠。
小说里的郭靖,完成了“为国捐躯”的英雄史诗;而历史上的郭靖,则上演了一幕“宁死不降”的个人悲歌。他们都叫郭靖,他们都代表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那种源自普通人的、不屈不挠的脊梁。
历史的真实,往往比小说的传奇更残酷,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份在绝境中绽放的人性光辉,才显得如此珍贵,穿越千年,依然让我们动容。
致作者:《写乎》致力于文化与历史的传播,仅仅根据作者意愿开通赞赏,赞赏所得全部归作者。
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来源:写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