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岁在丁巳。大唐帝国的政治舞台上,一场持续数年的权力清算迎来了终局。唐高宗李治在武则天的暗中推动下,下诏将开国元勋、顾命大臣、赵国公长孙无忌贬谪黔州(今重庆彭水)。次年,在许敬宗等人的构陷与逼迫下,这位辅佐三朝、权倾朝野的关陇集团核心人
唐门阀落幕:657年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的最终瓦解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岁在丁巳。大唐帝国的政治舞台上,一场持续数年的权力清算迎来了终局。唐高宗李治在武则天的暗中推动下,下诏将开国元勋、顾命大臣、赵国公长孙无忌贬谪黔州(今重庆彭水)。次年,在许敬宗等人的构陷与逼迫下,这位辅佐三朝、权倾朝野的关陇集团核心人物,自缢于流放之地。长孙无忌的身死,并非孤立的政治事件,而是废后立武、太子废立等一系列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自北魏以来绵延近二百年的关陇集团彻底衰落,李唐王朝从“门阀共治”正式迈入“皇权独揽”的新时代,为武则天日后执掌朝政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一、长孙无忌:关陇集团的“定海神针”
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这一家族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自西魏以来便世代为官,权势显赫。他的妹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凭借这一裙带关系与自身的才能,长孙无忌成为李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与核心权臣,堪称关陇集团的“定海神针”。
(一)辅佐三朝:从开国功臣到顾命大臣
长孙无忌早年便与李世民结为挚友,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是李世民的核心谋臣与支持者,亲自参与策划并率军入宫,助李世民夺得皇位。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要职,封赵国公,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与倚重。他参与制定了《唐律疏议》,完善了唐朝的法律制度;在朝政决策中,他始终站在李世民一边,为“贞观之治”的开创作出了重要贡献。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临终前,将太子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任命二人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李治治理天下。李世民握着长孙无忌的手,嘱托道:“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这份托孤之重,让长孙无忌成为李治初期朝政的实际掌控者。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以元舅之尊、顾命之权,独揽朝政大权,关陇集团的势力也达到了顶峰。当时的朝堂之上,于志宁、韩瑗、来济等关陇集团成员占据要职,形成了以长孙无忌为核心的门阀政治集团,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制约。
(二)权倾朝野:关陇集团的利益代言人
长孙无忌掌权期间,始终以维护关陇集团的利益为核心,通过扶持亲信、打压异己,巩固门阀集团对朝政的垄断。永徽三年(652年),他力主立庶长子李忠为太子,只因李忠母族卑微,易于操控,能够成为关陇集团利益的代言人。对于非关陇集团出身的官员,长孙无忌则极力排挤,甚至罗织罪名予以清除。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谋反案爆发,长孙无忌借机扩大打击范围,将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对关陇集团构成威胁的宗室成员与官员牵连其中,全部处死。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文武双全,深得民心,只因并非关陇集团支持的继承人,便惨遭长孙无忌的毒手。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长孙无忌为维护关陇集团利益,不择手段打压异己的政治野心,也让李治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长孙无忌的专权,使得关陇集团的势力在永徽初年达到了顶峰,但也为其日后的覆灭埋下了隐患。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皇权的利益,也引发了寒门官员与其他政治势力的不满,为李治与武则天联合打击关陇集团创造了条件。
(三)与皇权的裂痕:废后立武之争的激化
李治即位初期,对长孙无忌这位元舅兼顾命大臣十分敬重,朝政大事多听从其意见。但随着李治皇权意识的觉醒,他逐渐不满于长孙无忌的专权,想要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独揽朝政大权。而废后立武之争,成为了李治与长孙无忌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要废黜出身关陇集团的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一决定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长孙无忌认为,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废黜王皇后,无异于动摇关陇集团的统治根基;而武则天出身并非关陇集团核心圈层,且曾是唐太宗的才人,立她为后,既不符合礼制,也损害了关陇集团的利益。
为了阻止武则天封后,长孙无忌联合褚遂良、韩瑗、来济等关陇集团成员,在朝堂上极力反对。褚遂良甚至以死相谏,声称“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长孙无忌则暗中联络朝臣,形成了反对立武的强大阵营,与李治、武则天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然而,李治此次早已下定决心要打破关陇集团的垄断,他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坚决推进废后立武之事。李义府、许敬宗等寒门官员见状,纷纷上书支持李治,形成了支持立武的舆论浪潮。最终,李治不顾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正式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场废后立武之争,不仅是后宫的易主,更是皇权与关陇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长孙无忌的反对失败,标志着关陇集团的势力开始衰落,也让他与李治、武则天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为其日后的被贬埋下了伏笔。
二、步步为营:李治与武则天的清算之路
废后立武之后,李治与武则天并未立即对长孙无忌动手。他们深知长孙无忌根基深厚,势力庞大,若贸然行事,可能引发政治动荡。因此,他们采取了步步为营、逐步清算的策略,先剪除长孙无忌的羽翼,再最终将其扳倒。
(一)剪除羽翼:打压关陇集团核心成员
废后立武之后,李治与武则天首先将矛头指向了长孙无忌的核心党羽。褚遂良作为反对立武的中坚力量,在废后立武事件后不久便被贬为潭州都督,随后又多次被贬,最终死于爱州刺史任上。韩瑗、来济等支持长孙无忌的关陇集团成员,也纷纷遭到贬谪,被逐出京城。
李治与武则天通过打压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逐渐削弱了长孙无忌的势力,瓦解了关陇集团的政治联盟。同时,他们大力扶持李义府、许敬宗等寒门官员,将这些人提拔到重要岗位,形成了忠于自己的政治力量,为最终清算长孙无忌做好了准备。
在剪除长孙无忌羽翼的过程中,李治与武则天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手腕。他们利用寒门官员与关陇集团的矛盾,让寒门官员充当打击关陇集团的先锋,既达到了削弱关陇集团的目的,又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舆论造势:罗织罪名的政治铺垫
显庆二年(657年),李治与武则天认为清算长孙无忌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授意许敬宗等人,开始为扳倒长孙无忌罗织罪名。许敬宗是寒门官员的代表,因支持武则天封后而得到重用,他对长孙无忌早已心怀不满,此时更是积极响应李治与武则天的号召,全力构陷长孙无忌。
许敬宗首先从一桩普通的贪污案入手,将长孙无忌牵连其中。他上奏李治,声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不轨。为了让这一罪名听起来更加可信,许敬宗还编造了详细的“谋反”情节,声称长孙无忌因废后立武之事心怀怨恨,想要联合李巢等人发动叛乱,推翻李治的统治。
李治明知这一罪名是许敬宗罗织的,但他早已下定决心要清除长孙无忌,因此并未进行深入调查,便默认了许敬宗的说法。许敬宗则趁机在朝堂上大肆渲染长孙无忌的“谋反”罪行,制造舆论压力,让朝臣们不敢为长孙无忌辩解。
为了进一步坐实长孙无忌的罪名,许敬宗还胁迫长孙无忌的家人与亲信,让他们出面指证长孙无忌的“谋反”行为。在许敬宗的精心策划下,长孙无忌“谋反”的罪名被层层坐实,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三)正式清算:贬谪黔州与被迫自缢
在舆论造势完成后,李治于显庆二年七月下诏,正式将长孙无忌贬谪黔州。诏书称:“无忌潜谋逆乱,朕不忍加诛,特贬为扬州都督,徙黔州安置。”表面上看,李治似乎对长孙无忌手下留情,没有将其处死,但实际上,黔州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是当时著名的流放之地,将长孙无忌贬谪至此,实则是要将其置于死地。
长孙无忌接到贬谪诏书后,深知自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曾试图上书为自己辩解,但奏章都被许敬宗等人拦截,根本无法送达李治手中。无奈之下,长孙无忌只能带着家人,踏上了前往黔州的流放之路。
显庆三年(658年),李治又命李勣、许敬宗等人前往黔州,复查长孙无忌的“谋反”案。许敬宗到达黔州后,根本没有进行任何调查,便胁迫长孙无忌自缢身亡。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关陇集团核心人物,最终在流放之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六十三岁。
长孙无忌死后,许敬宗还下令将其家产抄没,家人全部流放岭南。曾经辉煌一时的长孙家族,随着长孙无忌的身死,彻底衰落。长孙无忌的死,标志着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被清除,关陇集团的势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三、集团瓦解:关陇集团的衰落与历史必然
长孙无忌的身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关陇集团衰落的标志。自北魏以来绵延近二百年的关陇集团,在经历了废后立武、太子废立、长孙无忌之死等一系列打击后,最终走向瓦解。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陇集团的制度性缺陷
关陇集团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军事政治集团,其核心成员多为西魏、北周以来的军事贵族,他们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形成了垄断朝政的门阀势力。关陇集团的统治,建立在世袭特权的基础上,其选拔官员的标准不是才能,而是出身门第,这就导致了官僚体系的僵化与腐败。
随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些寒门子弟具有较高的才能与务实的作风,他们渴望打破门阀势力的垄断,获得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而关陇集团的世袭特权,严重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引发了寒门官员与广大民众的不满。
此外,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多集中在关中地区,他们的利益与关中地区紧密相连,对其他地区的利益重视不足,这也导致了关陇集团与其他地区政治势力的矛盾。这些制度性缺陷,使得关陇集团的统治基础越来越薄弱,难以适应唐朝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皇权的强化与门阀的冲突
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李治等皇帝都致力于加强皇权,削弱门阀势力的影响。而关陇集团的专权,与皇权的强化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李治即位后,想要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独揽朝政大权。而长孙无忌的专权,恰好成为了李治强化皇权的最大障碍。废后立武之争,本质上就是皇权与关陇集团的权力斗争。李治通过立武则天为后,扶持寒门官员,成功打击了关陇集团的势力,强化了皇权。
长孙无忌之死,是李治强化皇权的必然结果。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门阀势力的衰落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关陇集团作为门阀势力的代表,其垄断朝政的统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皇权强化的历史趋势,最终只能被历史所淘汰。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阶层流动
唐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们通过科举考试、经商等方式,积累了财富与社会地位,渴望进入政治舞台,参与国家治理。
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寒门子弟进入仕途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他们与关陇集团出身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寒门官员大多具有较高的才能与务实的作风,他们更注重实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政策,为唐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阶层流动的加剧,使得关陇集团的垄断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关陇集团想要继续维持其世袭特权,已经无法得到广大民众与寒门官员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关陇集团的衰落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四、历史剧变:关陇集团衰落后的政治格局重塑
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的瓦解,引发了唐朝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皇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寒门官员全面崛起,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唐朝的历史进程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皇权的绝对主导
关陇集团瓦解后,李治彻底摆脱了门阀势力的控制,成为了真正独揽朝政的皇帝。他通过打击关陇集团,清除了政治上的最大障碍,强化了中央集权。此后,李治的皇权再也没有受到任何政治集团的有效制约,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政治需求,制定政策、任免官员,实现了皇权的绝对主导。
武则天作为李治的皇后,在打击关陇集团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政治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李治晚年身体多病,无法处理繁重的政务,武则天便以皇后的身份代为处理朝政,逐渐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关陇集团的瓦解,为武则天日后临朝称制、建立武周政权铺平了道路。
(二)寒门官员的全面崛起
关陇集团瓦解后,以李义府、许敬宗为代表的寒门官员全面崛起,成为唐朝政治舞台上的核心力量。李治与武则天大力扶持寒门官员,将他们提拔到重要岗位,让他们参与国家治理。这些寒门官员大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具有较高的才能与务实的作风,他们的崛起,打破了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寒门官员的全面崛起,推动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完善。他们更加注重实效,积极推行改革,完善科举制度、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狄仁杰、姚崇、宋璟等著名的寒门官员,后来都成为了唐朝的栋梁之臣,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关陇集团瓦解后,唐朝的政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李治与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官制方面,他们扩大了中书省、门下省的职权,加强了宰相的权力,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在科举制度方面,他们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创立了殿试与武举,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在法律制度方面,他们修订了《唐律疏议》,进一步完善了唐朝的法律体系,加强了对社会的治理。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适应了唐朝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借鉴。关陇集团的瓦解,为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
五、历史回响: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瓦解的深远影响
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的瓦解,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更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对唐朝历史的深远影响
关陇集团的瓦解,为武则天日后建立武周政权铺平了道路。武则天成为皇帝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过渡阶段,为唐朝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关陇集团的瓦解也对唐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寒门官员的全面崛起,打破了门阀势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皇权过度集中,也为后来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在文化方面,关陇集团的瓦解也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武则天掌权期间,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推广科举制度,鼓励文人墨客进行创作。这使得唐朝的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诗歌、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时期。
(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远影响
关陇集团的瓦解,标志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的彻底终结,官僚政治开始全面兴起。这一转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官僚政治的全面兴起,使得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参与国家治理。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打破了门阀势力的世袭特权,也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
门阀落幕:657年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的最终瓦解
五、历史回响: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瓦解的深远影响(续)
此后,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核心制度,历经宋、元、明、清四代而不衰,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关陇集团的瓦解,不仅是门阀政治的终结,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血缘世袭”向“才能选拔”转变的重要标志,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关陇集团的瓦解也推动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随着门阀势力的衰落,皇权再也没有受到任何政治集团的有效制约,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转变,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控朝政,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但另一方面,皇权的过度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当皇帝昏庸无能时,容易导致朝政混乱,引发社会动荡,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难以摆脱的历史周期律。
在民族融合方面,关陇集团的瓦解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陇集团作为一个以关中地区军事贵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其统治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随着关陇集团的瓦解,唐朝的政治视野更加开阔,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包容度也不断提高。武则天掌权期间,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重用少数民族官员,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三)历史启示:权力制衡、制度革新与顺应时代的重要性
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的瓦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首先,权力制衡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关陇集团的专权,打破了皇权与门阀势力之间的平衡,最终引发了皇权的反击,导致了集团的瓦解。这告诉我们,在任何政治体制中,都需要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防止某一政治势力过度膨胀,才能确保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制度革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关陇集团的衰落,与科举制度的完善密切相关。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门阀势力的世袭特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政治制度的革新。这表明,只有不断进行制度革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保持国家的活力与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陇集团的统治模式,适应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的历史环境,但随着唐朝的统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以世袭特权为核心的门阀政治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李治与武则天的改革,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历史潮流,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告诉我们,任何政治势力或制度,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生存与发展;反之,若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回望显庆二年的那场政治清算,长孙无忌的悲剧、关陇集团的瓦解、皇权的强化、寒门官员的崛起,共同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的瓦解,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更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门阀政治的终结与官僚政治的兴起,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与民族融合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基础。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长孙无忌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辅佐三朝,制定《唐律疏议》,为李唐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悲惨结局令人惋惜;也有人认为,他专权跋扈,为维护门阀利益不择手段,最终的覆灭是咎由自取。但无论如何,长孙无忌之死与关陇集团的瓦解,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所蕴含的历史启示,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权力制衡、制度革新与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只有把握好这几点,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持续繁荣。
来源:雁飘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