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9日,秦岭210国道旁一夜之间冒出一排带刺铁丝环,像给大山套了“紧箍咒”。48小时后,红外相机拍到林麝掉头、锦鸡改道;72小时后,户外论坛骂声刷屏;第6天,官方宣布拆除。
11月9日,秦岭210国道旁一夜之间冒出一排带刺铁丝环,像给大山套了“紧箍咒”。48小时后,红外相机拍到林麝掉头、锦鸡改道;72小时后,户外论坛骂声刷屏;第6天,官方宣布拆除。
如今,铁丝环已拆,但留下的问题比秦岭的雾还浓:下一次,谁来决定“封山”还是“放行”?
拆得快,不等于管得好。
秦岭保护局11月20日端出的“智慧防护”方案,把铁丝环换成红外感应+高清摄像头,24小时在线,越界就喊“您已进入核心保护区,请立即返回”。
听起来像给大山装了“电子保安”,但别忘了,技术再聪明,也得先回答三个老问题:谁拍板、谁监督、谁兜底?
先看“谁拍板”。
这次铁丝环事件,决策流程像一条暗线:工作人员接到“加强管控”指令,连夜施工,连附近村民都是第二天路过才发现。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的报告成了转折点——3只林麝、5只红腹锦鸡被迫改道,数据一公布,舆论瞬间倒向“拆”。
如果早一点做生态评估,48小时的伤害本可避免。
再看“谁监督”。
新规征求意见稿里,最吸睛的是“黑名单”制度:违规穿越者1到3年禁入。
但名单谁来定、怎么申诉、误伤怎么办?
目前文件只写了“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认定”,相当于既当裁判又当守门员。
西北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提出的“梯度管控”倒是一条明路:把秦岭按敏感度分成红黄蓝三区,红区禁入、黄区预约、蓝区开放,像地铁高峰限流,既分流人群,也减少“一刀切”。
最后看“谁兜底”。
秦岭脚下有村子靠农家乐吃饭,封山意味着客源减少。
陕西省文旅厅承诺的1200万元标识系统升级,能不能拿出一部分做生态补偿?
比如给村民培训当巡护员,既护山又增收,把“对立”变成“共生”。
技术层面,电子围栏已在35处隘口试点。
简单说,就是在山脊埋一根感应电缆,人或动物靠近就触发警报,但电缆不带刺,动物不会被划伤。
对比铁丝环,它像“轻声提醒”而非“物理拦截”。
不过,电子围栏也有盲区:暴雨、大雪、野猪拱地都可能误报。
秦岭保护局计划2024年1月开联席会议,把试点数据摊在桌上,再决定要不要全域铺开。
民间力量也在补位。
陕西环保联合会的“无痕秦岭”计划,已培训200名志愿者,每周巡山一次,顺手捡垃圾、劝返违规穿越者。
别小看这支“蓝马甲”,他们熟悉地形,比无人机更懂哪条小路是驴友新踩出来的。
数字不会说谎:2023年秦岭违规穿越127起,比去年多23%。
压力确实在增大,但“加铁丝”不是唯一答案。
就像家里防贼,可以装防盗门,也可以装智能猫眼,甚至和邻居建群联防。
关键是,别把大山当成需要“囚禁”的对象,而要把它当成需要“对话”的伙伴。
下一次,当保护区再举“防护”大旗时,不妨先开一场直播听证会:把红外相机画面、生态评估报告、村民账本、驴友路线图统统摆出来,让数据说话,让利益相关方吵架,再让决策落地。
毕竟,秦岭不只是中国的“中央水塔”,也是户外爱好者的“精神高地”,更是无数动植物的家园。
铁丝环拆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在“保护”与“共享”之间,找到那条不扎人也不扎心的线。2024年1月的联席会议,或许能给出一个更聪明的答案。
来源:快乐星空xi9B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