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下半年,阿里巴巴的市场表现让不少人眼前一亮。港股股价一路走高,9月中旬盘中突破160港元,总市值重新站回3万亿港元关口,较年初涨幅接近100% 。摩根大通、高盛等国际投行纷纷上调目标价,市场对这家互联网巨头的信心明显回升。
2025年下半年,阿里巴巴的市场表现让不少人眼前一亮。港股股价一路走高,9月中旬盘中突破160港元,总市值重新站回3万亿港元关口,较年初涨幅接近100% 。摩根大通、高盛等国际投行纷纷上调目标价,市场对这家互联网巨头的信心明显回升。
这波回暖背后,离不开马云回归后推动的一系列变革。没有花哨的概念,没有激进的炒作,核心就做了三件实在事:调整组织架构、聚焦AI与云技术、夯实核心业务,既解决了过去的沉疴,又找准了未来的方向,让这艘"大象"重新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组织架构"瘦身":从"分散"到"协同",效率提上来了
熟悉阿里的人都知道,2023年推出的"1+6+N"改革让各业务集团自主决策,虽然激活了局部活力,但也出现了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马云回归后,首先着手的就是组织架构的优化整合,让企业从"各自为战"变回"合力攻坚"。
今年8月,阿里正式公布了新的业务划分,原来的六大业务集团整合为四大板块:中国电商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和"所有其他"业务。中国电商集团把淘宝、天猫、饿了么、飞猪等核心消费业务打包整合,重构会员体系,避免了内部竞争;云智能集团则集中所有技术资源,专攻云计算和AI领域。
同时,阿里还缩减了合伙人团队规模,让权力更多向业务一线集中,减少了层层审批的繁琐流程。吴泳铭身兼多职,确保大消费和AI+云两大战略能够高效落地,解决了此前决策链条过长、执行滞后的问题。
这种"瘦身+整合"的调整,核心就是提升效率。以前各业务线可能会重复投入资源做类似的事,现在通过生态协同,高德的流量可以导流给饿了么、飞猪,淘宝的会员体系可以共享给本地生活服务,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有业内人士评价,这步调整让阿里从"大而散"变回了"大而强",为后续的业务突破打下了基础。
押注硬核科技:3800亿砸向AI,筑牢技术护城河
在科技行业,核心技术永远是立足的根本。马云回归后,明确把AI定为集团核心战略,拿出真金白银做长期投入——今年2月和7月,阿里两次宣布累计投入3800亿元,用于AI与云基础设施建设 。这笔钱没有白花,已经在芯片、大模型、云计算等领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芯片方面,阿里旗下平头哥研发的PPU AI芯片在9月正式亮相,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并应用于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中心。这款芯片针对性优化了大模型推理性能,96GB的HBM2e显存、700GB/s的片间带宽,关键参数接近英伟达H20芯片,而400W的功耗还更低,兼容性也能适配主流生态。这意味着阿里在AI算力上不再过度依赖外部供应,有了自己的"后备方案"。
大模型领域,通义千问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开源模型。截至2025年上半年,通义千问的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7万,稳居全球第一,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市场的占比达到17.7%,是国内企业使用最多的大模型 。全尺寸全模态开源的策略,让更多开发者参与进来,既扩大了生态影响力,也加速了技术迭代。
云计算业务更是借AI东风实现了高速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下近三年新高,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8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20% 。在国内AI云市场,阿里云以35.8%的份额位列第一,超过了第二名到第四名的总和,还拿下了苹果、宝马等国际大客户,证明了技术实力的认可度。
阿里的技术投入不是盲目烧钱,而是形成了"芯片-大模型-云计算"的完整闭环。芯片提供算力支撑,大模型优化应用体验,云计算承接商业落地,三者相互赋能,既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又能快速转化为商业价值,这种硬实力是短期难以被超越的。
聚焦核心业务:电商企稳+新引擎发力,基本盘更稳了
技术是未来,核心业务则是当下的底气。马云回归后,没有放弃阿里的基本盘,而是通过优化策略、加大投入,让传统电商焕发新机,同时培育即时零售等新增长点。
电商业务方面,淘宝闪购成为关键抓手。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配送效率,今年8月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量稳定在8000万单,月度交易买家数突破3亿,较4月增长了200% 。这一业务的爆发,直接带动阿里中国电商集团的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达到892.52亿元,超出市场预期,证明传统电商依然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即时零售领域,阿里投入500亿元补贴,整合饿了么的配送网络和淘宝的流量优势,打通"线上下单、线下即时送达"的服务链条 。虽然短期投入让利润略有承压,但长期来看,这一领域正成为电商业务的新增长引擎,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就预计,未来三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带来1万亿的交易增量。
与此同时,阿里还果断剥离了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非核心资产,把资金和精力集中到电商、AI、云计算这些优势赛道上。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让企业轻装上阵,也让市场看到了阿里聚焦核心、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的财务状况依然稳健。账上近500亿美元的净现金,以及AIDC等业务持续改善的利润率,为长期战略投入提供了充足保障,让阿里在投入新技术、新业务时不用瞻前顾后,能够保持战略定力。
市值回升的背后:市场认可的是长期价值
阿里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表面看是股价的上涨,本质上是市场对其战略调整和长期价值的认可。以前投资者主要把阿里当作一家电商企业,用市盈率来估值;现在随着AI和云业务的崛起,市场开始用分部估值法,单独考量其技术业务的价值 。
这种估值逻辑的转变,说明阿里已经成功从"电商巨头"向"科技+消费"双驱动的企业转型。电商业务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撑技术研发;AI和云业务打开增长天花板,带来未来想象空间。这种"以旧养新"的模式,既保证了当下的盈利能力,又抢占了未来的技术制高点,符合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期待。
对于行业来说,阿里的复苏不是"挤压对手空间",而是带动整个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AI技术的突破会倒逼同行加大研发投入,即时零售的竞争会提升消费者的服务体验,这种良性竞争最终受益的是市场和用户。
当然,阿里的转型之路还在继续。组织架构整合后的协同效应需要进一步释放,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还需要更多场景验证,国际市场的拓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从目前的表现来看,阿里已经找对了方向,走出了此前的调整期。
马云回归后的这一系列操作,没有追求短期的流量噱头,而是沉下心来做组织、做技术、做业务,这种"回归商业本质"的做法,让阿里重新赢得了市场的尊重。3万亿市值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阿里能否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关键还在于能否把这三件事坚持做深、做透。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阿里的变革带来的是更便捷的购物体验、更高效的服务;对于行业来说,阿里的转型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一个"重筑核心竞争力"的样本——在流量红利见顶的时代,只有扎扎实实地做技术、做产品、做服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或许就是阿里市值回升背后,最值得关注的价值所在。
来源:云边摘星子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