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这世上真有个人,用一道数学公式算出了咱们每个人的“死亡风险概率”!更神的是,近200年过去了,他这个惊世骇俗的预测,居然至今没被推翻。这位神人就是本杰明·冈珀茨。
你知道吗?这世上真有个人,用一道数学公式算出了咱们每个人的“死亡风险概率”!更神的是,近200年过去了,他这个惊世骇俗的预测,居然至今没被推翻。这位神人就是本杰明·冈珀茨。
像投骰子的概率可以算,就连死亡风险概率同样可以算
说来你可能不信,这位能掐会算的冈珀茨先生,当年可是个连大学都上不了的“失意人”。1779年他生在伦敦一个犹太钻石商家庭,就因为这个出身,被大学拒之门外。
可人家硬是靠着自己去学习,成为了数学方面的厉害之人,首先在证券交易所谋求生计。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824年,——他那儿子不幸离世了。
这场悲剧让他毅然转行,去当了精算师,
你说是不是人生的转折往往就在一瞬间,
我们的死亡风险概率原来跟一个公式有关
就在转行后的第二年,1825年,他提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死亡率定律”。
这定律说了啥,
简单得很,就一句话:人过了30岁,死亡风险每8年翻一番!
听着是不是后背发凉,
比如38岁时的死亡风险,是30岁的2倍;46岁时,就是4倍;54岁时,变成8倍……如此这般地翻上去。
后来有个叫梅卡姆的聪明人,又在公式里,加了个“意外风险”项使这一定律变得更加精准了。
在加入意外风险这个因素后,这个公式变得更精准了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现代科学验证了快200年,居然找不出它的毛病!
只在人过了105岁后,死亡率的飙升才会稍稍放缓。
这样这老古董定律现在还有用吗?太有用了!你买的寿险,保费怎么定的?靠它。医生预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准确率高达97%,靠的也是它。甚至科学家推算人类寿命极限在120-125岁,还是靠它。一道近200年前的数学公式,至今还在默默影响着咱们每个人的生活,你说神奇不神奇?
在核算保费时,这个公式被广泛使用
不过这一定律有时,也会不太灵。例如对于裸鼹鼠这种“很特别”的动物它就全然失去了效用——这小小的生物,从生到死,死亡率一直都不会有变化,确实让人羡慕。它没法预测医疗方面的突破,也无法预料你经由坚持锻炼、维持健康饮食所造就的长寿奇迹。
事情说到这个点儿,我倒是有个想法,
冈珀茨定律最为精妙之处,在于其并非精准地,对死亡进行了预测,而是无意间,将生命的真谛揭示了出来——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并且流逝得越发迅速。
但这恰恰是在提醒我们:正因为生命,有着其有限性,才更要活得,精彩纷呈。
这个公式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的宝贵
你看冈珀茨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饱受歧视、经历丧子之痛,却能在86岁高龄寿终正寝,比他自己公式预测的平均值高出不少。
这说明什么,
说明公式是死的,人是活的,
咱们这个年纪的人,读这样的奇闻,不该感到悲观,反而该豁然开朗。知道了生命有个大致的“倒计时”,不是该更珍惜眼前吗?该锻炼锻炼,该开心开心,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冈珀茨用数学告诉我们终点在哪,而如何奔向终点,活出什么样的风景,这主动权啊,永远在咱们自己手里。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本文AI辅助写作比例:4.4%
参考文献:
1.Gompertz, B. (1825). "On the Nature of the Function Expressive of the Law of Human Mortality, and on a New Mode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Life Contingenci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15: 513–583.
2.Makeham, W. M. (1860). "On the Law of Mort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nuity Tables." The Assurance Magazine, and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ctuaries, 8(6): 301–310.
3.Olshansky, S. J., & Carnes, B. A. (1997). "Ever Since Gompertz." Demography, 34(1): 1–15.
4.Strehler, B. L., & Mildvan, A. S. (1960). "General Theory of Mortality and Aging." Science, 132(3418): 14–21.
5.Vaupel, J. W. (2010). "Biodemography of Human Ageing." Nature, 464(7288): 536–542.
来源:血火同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