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一位当儿童心理师的表姐告诉我,她观察了上百个优秀的孩子,发现他们的父母睡前都有一个共同的“小仪式”——说一句简单的“3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更有力量的一句话。
现实里,我们忙了一天,到了晚上把孩子撂倒,可能就是一天最大的胜利。
至于睡前跟孩子说什么,常常是敷衍的“快睡觉”、“闭上眼睛”。
但其实,睡前的这几分钟,是孩子心灵最安静、最敞开的时刻。
父母说的话,会像种子一样,在他们睡梦中悄悄生根发芽。
我一位当儿童心理师的表姐告诉我,她观察了上百个优秀的孩子,发现他们的父母睡前都有一个共同的“小仪式”——说一句简单的“3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更有力量的一句话。
坚持下来,你会发现孩子的内心状态,真的会一天一个样。
这第一个字,是“今天呀……”。这不是三个字,而是一个充满故事感的开场白。
它的核心是:引导回顾,给情绪一个温柔的出口。
很多孩子入睡困难,是因为白天的情绪还缠绕在心里,兴奋、委屈或者困惑,无处安放。
我邻居家小孩,有次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抢了玩具,憋着没说,晚上翻来覆去不睡。他妈妈以前会催:“快睡吧,明天还上学呢!”结果孩子更烦躁。
后来她学会了,搂着孩子轻轻问:“宝宝,今天呀……有什么开心的事想跟妈妈分享吗?或者有什么小事情让你觉得有点不开心?”
就这么一引导,孩子哇地就哭了,把委屈全说了出来。妈妈听完,抱了抱他,说:“妈妈知道了,你受委屈了。”不到十分钟,孩子就安心地睡着了。
“今天呀……”这个开头,像一个安全的邀请。它让孩子知道,父母关心他全天的感受。把情绪垃圾清空了,睡眠自然踏实,内心也会更加阳光。
这第二个字,是“你真棒”。但请注意,它不是一句空洞的表扬。
它的精髓是:为过程点赞,而非为结果喝彩。 你要夸到具体的细节上。
很多家长习惯夸“你真聪明”、“考得真好”,这其实会给孩子巨大压力。我们要夸的是孩子可控的品质。
比如说,孩子今天做作业没磨蹭。
以前你可能会说:“真棒,作业写得快!”
现在你可以说:“妈妈看到你刚才写作业时特别专注,一口气就写完了,这种专注的样子,真棒!”
再比如,他主动分享了零食。
你不要只说:“真是好孩子。”
你可以说:“你愿意把最喜欢的饼干分给妹妹,这种分享的行为,真棒!”
夸具体的行为,就是在为孩子的人生“贴标签”,贴上好品质的标签。
他会慢慢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专注的”、“善良的”、“有耐心的”孩子,然后自然而然地朝着这个方向去成长。
这第三个字,是“明天呢……”。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问句。
它的作用是:播种希望,让孩子带着期待醒来。
生活需要盼头,孩子也一样。一个对明天没有期待的孩子,很容易对生活失去热情。
比方说,周末的晚上,你可以说:“明天呢,我们一起去公园野餐,你最想带什么零食去呀?”
周日的晚上,你可以说:“明天呢,幼儿园又可以看到你的好朋友豆豆了,你们准备玩什么游戏?”
哪怕是很小的事:“明天呢,妈妈早餐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草莓松饼,好不好?”
这句话,能把“又要上学/上班”的淡淡失落,扭转成对具体小确幸的期盼。
这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生活是向前看的,明天总会有好玩、美好的事情发生。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是孩子面对未来各种挑战最宝贵的底气和力量。
总而言之,教育从来不在宏大的说教里,而在日复一日的温情陪伴中。
睡前的黄金十分钟,用“今天呀”帮孩子清空内心的包袱,用“你真棒”为孩子注入品格的力量,再用“明天呢”点亮他对未来的期待。
这三句话,就是一个最简单却最有效的“睡前仪式”。
坚持下去,你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好睡眠,更是一个丰盈、乐观、充满力量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孩子,想不一天天变优秀都难。
来源:今夕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