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白酒产量从 2016 年的1358.4 万千升断崖式下滑至 2024 年的414.5 万千升,降幅超 60%,相当于消失了整个法国葡萄酒产业的规模。2025 年上半年产量继续萎缩,全年预计跌破 400 万千升,仅为巅峰时期的29%。
中国酒类市场正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分化大戏:一边是白酒行业持续八年的 "自由落体",另一边却是高端啤酒的 "逆势生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白酒产量从 2016 年的1358.4 万千升断崖式下滑至 2024 年的414.5 万千升,降幅超 60%,相当于消失了整个法国葡萄酒产业的规模。2025 年上半年产量继续萎缩,全年预计跌破 400 万千升,仅为巅峰时期的29%。
政策之殇: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后,公务接待全面禁酒,白酒板块次日整体回调 2-3%。2025 年三季度数据显示,终端场景萎缩 23%,宴席、商务宴请减少近三成,商务送礼暴跌 80.8%,从核心场景沦为边缘需求。
库存之痛:高端白酒库存率高达120%-150%,远超健康水平。2024 年上市白酒企业存货达1683.89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超半数经销商库存进一步增加。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被迫降价促销,53 度飞天茅台散瓶批发价一度跌破 1600 元,五粮液 "普五" 跌破 800 元,价格体系全面松动。
业绩之寒:2025 年三季报显示,20 家上市白酒企业中18 家出现营收和净利润 "双下滑"。即便是行业龙头茅台,2025 年第三季度营收增速也仅0.56%,几乎陷入增长停滞。更严峻的是,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部分区域酒企甚至低于 30%,大量产能闲置。
尽管行业整体下滑,CR6 (前六大企业) 营收占比却达 87.6%,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凭借品牌力和渠道优势勉强维持增长,而中小酒企则陷入 **"量价齐跌、费用上升"** 的死亡螺旋,59.7% 的酒企营业利润减少,50.9% 的企业营业额下滑。
消费重心也在快速下沉,从 300-500 元价格带向100-300 元区间转移,500-800 元价位带产品面临生存危机。一位经销商感叹:"现在卖酒像卖白菜,利润薄得透明。"
与白酒的 "跌跌不休" 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啤酒市场正经历 "总量萎缩、结构升级" 的华丽转身。2024 年,啤酒总产量 3521.3 万千升,同比微降 0.6%;但高端及超高端板块却逆势增长,成为行业唯一亮点。
销量逆势上扬:华润啤酒 2024 年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增长9%+,中档及以上啤酒占比首次超过 50%;燕京啤酒中高档产品占比达70.11%,营收增长 9.32%;珠江啤酒高档啤酒营收增长15.86%,毛利率高达57.7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价格持续上探:10 元以上高端啤酒成为消费主流,京东超市 2024 年上半年该价位段销售额增长3 倍。华创食饮研报指出,8 元至 10 元正取代 6 元价格带,成为高端化的确定性趋势,行业产品结构已从 "大底尖顶" 升级为 "金字塔形"。
精酿赛道爆发: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200 亿元快速增长至 2024 年的8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1300 亿元,渗透率升至6.3%,年复合增长率超30%,是传统啤酒增速的10 倍以上。
产品创新:金星啤酒推出茉莉花茶精酿,保留茶多酚等有益成分;青岛啤酒与 NBA 联名推出限量款;百威亚太打造 "社交型" 果味精酿,将本土食材与西方酿造工艺完美融合。
场景革命:高端啤酒成功摆脱传统 "大排档配烤串" 的刻板印象,与露营、微醺、下班小聚等年轻场景深度绑定。华润啤酒通过 "啤酒 + 音乐 + 美食" 的跨界营销,将消费场景从餐桌延伸至音乐节、户外露营等多元空间。
渠道重构: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沉浸式体验。线下开设精酿酒吧、体验店;线上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运营提升品牌黏性。2025 年一季度,重庆啤酒高档型啤酒营收占比已近60%,产品结构呈完美 "金字塔" 形态证券日报。
面对白酒市场的萎缩,五粮液、珍酒李渡等白酒企业开始跨界进军精酿啤酒赛道。五粮液推出 "风火轮" 精酿系列,定位25-49 岁消费群体;珍酒李渡则通过收购精酿品牌快速入局。
"白酒企业跨界精酿,不仅是寻找新增长点,更是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战略布局。" 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啤酒这个入口,重新赢得年轻人的心智。"
这场酒业格局的剧变,核心推手是消费群体的代际更迭。数据显示,在年轻人 "最喜欢的酒饮" 中,白酒占比仅9%,排名垫底;而 90 后、00 后消费者中,63%更倾向于低度微醺酒,高度白酒消费占比同比下降12%。
白酒被贴上 "老登资产" 标签,其传统的 "体面、尊贵" 叙事与年轻人反感的 "酒桌压力、灌酒文化" 深度绑定。一位 Z 世代消费者直言:"白酒代表的是我爸那辈的社交方式,充满了虚伪和强迫,我宁愿不喝也不想参与这种 ' 权力游戏 '。"
相比之下,高端啤酒主打 "悦己而非悦人 "的消费理念,强调个人感受和情绪价值。金星啤酒营销负责人表示:" 我们的精酿啤酒提倡 ' 微醺刚刚好 ',既享受酒精带来的放松,又保持清醒,这正是年轻人追求的状态。"
年轻人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仅 11.2% 的年轻人偏好 30 度以上的酒类。白酒的高酒精度、刺激性口感与年轻人追求的 "健康、轻盈" 生活方式形成冲突。与此相对,高端啤酒主打低糖、低卡、天然原料,如珠江啤酒的果味精酿系列,既满足口感又降低健康负担。
白酒消费高度依赖商务宴请、婚丧嫁娶等传统场景,而这些场景在年轻群体中频次大幅降低。相反,高端啤酒成功融入年轻人的日常 "轻社交":加班后小酌一杯放松身心、朋友聚会轻松聊天、露营时搭配美食。
"啤酒是 ' 液态社交货币 ',适合各种轻松场合,而白酒则像正式礼服,只有特定场合才用得上。" 一位 95 后消费者的比喻生动道出了两者的场景差异。
这场酒市分化大戏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国酒类市场正从 "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消费动能从" 量的消耗 "转向" 质的追求 ",从" 悦人社交 "转向"悦己体验"。
白酒企业若想挽回年轻人,必须重构品牌叙事,摆脱 "酒桌文化" 的束缚,打造符合年轻价值观的新形象。洋河推出低度化、果味化的 "微醺小酒" 系列;茅台尝试与国潮 IP 联名,都是积极尝试。
更关键的是消费场景创新。将白酒从传统宴席中解放出来,与年轻人喜爱的场景融合:白酒 + 咖啡的跨界特调、白酒冰淇淋等创新甜品,让白酒以全新姿态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高端啤酒要保持增长势头,需要深化品质壁垒,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精酿领域,工艺创新、风味独特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同时,强化文化内涵,构建与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未来酒类市场的竞争核心,在于能否赢得年轻消费群体的心智认同。无论是白酒企业的年轻化转型,还是啤酒企业的高端化深耕,关键都在于构建与新一代消费者匹配的产品创新能力、场景适配能力与文化共鸣能力。
正如一位行业观察家所言:"酒的本质是情绪载体,谁能精准满足年轻人对健康、个性、情绪价值的核心需求,谁就能在这场代际更迭的大战中胜出,而这无关乎品类,只关乎价值匹配。"
你认为白酒能成功 "逆袭" 赢回年轻人吗?高端啤酒的增长又能持续多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零售运营qpbl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