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天河那家五星酒店的大堂,去年12月的一个普通下午,突然成了“小型联合国”。
广州天河那家五星酒店的大堂,去年12月的一个普通下午,突然成了“小型联合国”。
几个印度背包客把大号登山包往沙发上一扔,鞋一脱,席地而坐,掏出泡面、充电宝、旅行毯,像候车室一样开吃开聊。
前台小姐姐走过去,用英语轻声提醒“这里仅供住客休息”,对方摆摆手:“We just wait for friend, ten minutes.” 十分钟变成两小时,地毯上多了一摊咖喱油渍和几片洋葱。
保安只好掏出手机录视频,于是全网围观。
视频里,酒店值班经理一句话把事钉死:“我们按行业规范第十二条办事,非住客不能使用经营区域。
”话很硬,却没人能挑毛病。
规则摆在那儿,像大堂里那尊铜雕,冷冰冰,却谁都绕不开。
事情发酵后,印度驻广州总领馆出面,措辞客气:提醒同胞遵守当地秩序,也“建议酒店注意文化差异”。
一句话两面抹,既护短,又递梯子。
广州市文旅局反应更快,连夜摇人开座谈会,准备出台《涉外酒店服务规范指引》,要把“大堂休息区能干嘛、不能干嘛”写进条文,以后谁再想脱鞋泡面,先抬头看看中英印三语告示牌。
网上投票结果很直白:八成多人站酒店,剩下的一成半里,一半觉得“先警告再劝离”更体面,只有极少数高呼“要宽容”。
评论区高频词前三名:规则、平等、卫生。
简单、粗暴、有效,像广州人煲汤,材料不多,味道够浓。
有人把上海、新加坡、东京的同款案例翻出来做对照:法国游客在沪搭帐篷被劝离,新加坡金沙大堂超时两小时收占用费,日本酒店干脆把“休息区使用规则”做成电子屏循环播放,23种语言滚动,连北海道口音的英文都安排上了。
看完只想感叹——地球村早就有村规,只是有人迟到没领手册。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李明教授补了一刀:跨国旅行中的冲突,九成九是“规则认知差”。
他给出的三步流程像给酒店发了一颗缓释胶囊——先说明,再警告,最后执行。
既留面子,也保里子。
跨文化专家王晓燕更直接:南亚地区确实把大堂当“城市客厅”,可“习惯”俩字不能当通行证,到了别人的地盘,就得按别人的棋谱落子。
事情到这儿,基本尘埃落定。
酒店加了巡逻岗,印领馆发了提醒,广州文旅局准备立规矩,网友也散了去追新热点。
但回头想想,那摊咖喱油渍其实挺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以为”和“你应该”之间的那条缝。
缝不大,却足够让一场小憩变成热搜。
下次出差,要是看到有人在大堂脱鞋摊毯子,别急着掏手机拍。
先抬头看看有没有多语提示牌,再想想那句老话:入乡随俗,便宜的不只是主人,还有自己。
规则听起来冰冷,却是最省心的旅行暖宝宝。
毕竟,谁也不想因为十分钟的“将就”,毁了一整天的好心情。
来源:直爽面条Uqf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