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025年双十一的战报尘埃落定,全网1.695万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4.2%,看似稳健的数字却与大众感知中的“静悄悄”形成强烈反差。没有零点抢购的倒计时狂欢,没有社交平台刷屏的购物清单,没有快递爆仓的新闻刷屏,这场走过17年的消费盛宴,为何突然变得“冷清”
1.69万亿背后的“冷清”:2025双十一为何没了全民狂欢?
当2025年双十一的战报尘埃落定,全网1.695万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4.2%,看似稳健的数字却与大众感知中的“静悄悄”形成强烈反差。没有零点抢购的倒计时狂欢,没有社交平台刷屏的购物清单,没有快递爆仓的新闻刷屏,这场走过17年的消费盛宴,为何突然变得“冷清”?其实,这份“冷清”并非消费市场的衰退,而是电商行业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深耕的必然转型,背后藏着多重深层逻辑。
促销常态化消解了节日稀缺性,是“冷清”体感的直接诱因。今年各大平台将促销周期拉至一个月以上,京东10月9日便启动大促,天猫、抖音紧随其后进入预售阶段,“加长版狂欢”打破了以往“11月11日集中爆发”的仪式感。更关键的是,“百亿补贴”“天天双十一”等常驻活动成为常态,让双十一的“低价特权”不复存在,叠加国家“以旧换新”等跨周期政策,大额消费需求被有效分流,节点性价值持续弱化。当优惠不再稀缺,消费者无需熬夜蹲守,“想起来就下单”的常态自然少了往年的狂热氛围。
消费逻辑迭代让传统狂欢模式失焦。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从“囤货式消费”转向“品质化体验”,低质低价不再具有吸引力。京东数据显示,双11期间智能眼镜成交额增长346%,运动相机增长220%,高价值新品成为增长主力,这让双十一从“清库存战场”升级为“新品类展台”。同时,市场监管总局的合规提示明令禁止“先提价后打折”“大数据杀熟”,复杂满减套路退出舞台,透明简洁的优惠规则虽提升了消费体验,却也让部分用户觉得“少了薅羊毛的参与感”。
渠道多元化分流了消费注意力,稀释了传统电商的热度。即时零售成为最大变量,美团闪购、淘宝闪购等平台凭借“30分钟达”的履约能力,实现销售额同比138.4%的激增,从生鲜到家电的全品类覆盖,让“等待大促收货”的传统模式失去竞争力。此外,抖音以16.6%的市场占有率跻身前三,“内容种草+即时转化”的直播电商模式,进一步分流了传统电商流量。渠道碎片化让消费需求不再集中于单一平台,自然难以形成全民狂欢的效应。
平台发展理念的转变更淡化了“热度竞赛”。今年各大平台集体弱化GMV比拼,转而聚焦用户增长、订单规模等生态指标,京东强调下单用户数增长40%,天猫聚焦淘宝闪购的1亿新用户订单,不再需要通过高调战报证明活力。当平台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深耕供应链、优化服务体验取代了密集广告轰炸,这种理性转型在用户感知中便成了“冷清”。
2025年双十一的“冷清”,本质上是一场行业的成人礼。它不再需要靠喧嚣的噱头证明价值,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品质消费的载体。销售额的稳健增长、新品类的崛起、服务的升级,都印证着消费市场的韧性。当双十一卸下“全民狂欢”的光环,以更理性、更成熟的姿态前行,这份“冷清”背后,恰恰是中国消费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来源:经纬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