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县蔡堂镇后刘庄行政村位于蔡堂镇东南部,距镇驻地蔡堂7千米。下辖后刘庄、前刘庄、乔庄、张庄、后乔庄5个自然村。人口约2000人,耕地面积约1.53平方千米。
单县蔡堂镇后刘庄行政村位于蔡堂镇东南部,距镇驻地蔡堂7千米。下辖后刘庄、前刘庄、乔庄、张庄、后乔庄5个自然村。人口约2000人,耕地面积约1.53平方千米。
沿革
1955年成立后刘庄初级村。1956年后刘庄、张庄、乔庄、前刘庄、后乔庄联合组成后刘庄高级社。1958年9月公社化时,成立后刘庄大队,先后隶属东风人民公社、蔡堂人民公社。1984年体制调整,后刘庄大变更为后刘庄行政村,属蔡堂镇。
自然村概况
后刘庄村
东邻张庄村,西、南邻翟庄村,北至安溜村。居民90户、180人,有朱、刘、王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6平方干米,其中耕地面积0.5平方千米。
明成化三年(1467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刘庄。后因与前邻村重名,改称后刘庄。
前刘庄村
东邻姜马村,西邻张楼村,南邻安徽砀山县马良村,北至张庄村。居民120户、780人,有苏、荣、刘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1.2平方干米,其中耕地面积0.8平方千米。
明初,苏、刘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称苏刘庄。因村北有一刘庄,后改为前刘庄。
张庄村
东邻乔庄村,西邻后刘庄村,南邻前刘庄村,北至安溜村。居民100户、280人,有张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6平方千来,其中耕地面积0.5平方千米。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张氏从安徽砀山县马良集迁此建村,名张庄。
另一说:张姓分支从乔庄迁此建村,因在乔庄西边,故叫西张庄。张氏另一支在乔庄东边建村,名东张庄,现在东张庄归朱集镇裴范庄行政村管。
乔庄村
东邻姜马村,西邻张庄村,南邻前刘庄村,北至赵庄村。居民380户932人,有张、朱、刘、杨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1.4平方干米,其中耕地面积1.2平方干米。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乔氏从山西大同迁此建村,名乔庄。
另一说:张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西有一座小石拱桥,故称桥庄,后演化为乔庄。
后乔庄
村东邻菜园张庄村,西、南邻乔庄村,北至赵庄村。居民90户180人,有张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为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为0.6平方千米。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张月进一家从乔庄迁此建村,因位于乔庄村北,故名后乔庄。
村庄名人
张一凡
乔庄村人,1920年出生,曾用名张福林、张涛,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36年至1937年在单县中学读书。“七七”事变后随单县中共地下组织去张楼、马良集一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9年2月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军政干校学习,毕业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分配到中共单县县委做文书。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到湖西地委,先后任《团结报》职员、地委机关指导员、《湖西日报》编辑兼记者、《湖西大众报》社副社长。1946年9月,湖西党政机关随军北撤,《湖西大众报》报社22位同志建立了大众武装宣传队。1947年,大众武装宣传队与湖西第一武工队合并,张一凡由宣传队副队长升任武工队副政委,荣立特等功。后又任三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兼《火线报》社社长。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任冀鲁豫军区独立三旅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曾立三等功。1949年2月21日随军冒雨南下,追歼敌人至福建,任中共建瓯县委书记兼县长,又随部队进军大西南,任中共贵州龙里县委书记,参加并领导了剿匪、反霸、减租、退压、土改等工作。土改结束后调北京学习。回黔后被分配到西南革命大学贵阳分校和行政干校,任副教育长。又调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做理论工作,后任副部长,至离休。
离休后苦练书法,参加并领导筹建黄果树碑林的工作。在书法活动中,成绩卓越,是贵州省书法协会的创办者,曾任贵州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贵州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业绩曾入编《东方之子》《单县人物辞典》《中国人才辞典》等国家性书籍。著有《听语斋诗文选》等作品。
张恒典(1825-1895)乔庄村人。清末贡生,入朝为官。晚年带回一把宝剑,为光结皇帝御赐。20世纪50年代,单县文物局曾动员其后人将宝剑捐赠国家,后人都说没见过宝剑。据说当年孙殿英队伍路过的时候,张家后人因怕惹祸上身,把宝剑抛掉了。
村庄往事
革命历险记
1947年冬天,党政机关全部北撤了,张一凡领导武工队打游击。这天,苗春亭到乔庄找张一凡,张一凡没在家,与其父母说话间,见有村民慌慌张张跑来说国民党七路侯团进村了。苗春亭急忙站起来,掏出手枪就往外走,在影门墙的西墙探头查看,发现大门外边场里坐满了七路兵。张一凡的父母亲也紧跟着出来了,看到这种情形,张一凡的父亲一把拉住苗春亭说:“不行,闯不出去了,赶快回去。”赶忙让苗春亭藏在里间床柜里,苗春亭刚刚藏好,七路侯团的兵就进家门了,命令张一凡的父母腾出西屋,司令部就安在这里。
张一凡的父母只好赶紧收拾西屋,又抬来桌子,搬来椅子和凳子,大大方方地招待,不露任何破绽。七路侯团在乔庄住了四天,苗春亭在张一凡家的堂屋里藏了四天四夜。等侯团走了,苗春亭才回到他的武工队。1959年春,全国闹灾荒,张一凡把父母接到贵阳生活,二位老人到贵阳后,苗春亭专门宴请了两位老人,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
抗战岁月
1942年秋天,刚过寒露节气,人们正忙于播种小麦,都起早贪黑下田耕地。一天黎明,乔庄村张福仕早起喂牲口,发现村中南北大路上不断有人过往,就上前问道:“天还黑着呢!你们到哪里去?”他们急匆匆地说:“日本鬼子已经到赵庄村前面了,你还不赶快跑?”张福仕听到这话,赶紧顺着大街往东就喊:“日本鬼子来了,来到赵庄村前了,赶快跑!”
听到喊声,人们把家中正睡着的人喊起来,简单收拾一下,牵着牲口,拿着要紧的东西,就往南或往东跑。这时天已蒙蒙亮了,正好有雾,几十米外看不清楚,跑出去的百姓刚出村百多米,就听见日本鬼子进村了。村东部大部分人家都跑出去了,住在村后边大部分都没跑出去。乔庄中间有一个大坑,坑里有一米多深的水,日本鬼子把全村没跑出去的成年男子都赶到水坑里泡着,天气已经冷了,早晨都穿棉袄了,被赶到水里的人们冻得直打哆嗦。这天,鬼子抓来安溜村民谢三,把他弄到村头一口老井旁边,打完就用凉水灌后来就用绳子拴他的脚脖子,头朝下往井里顺,以威慑村民。跑出去的人们多远都听到了谢三的惨叫声。
过后,乔庄的人遇到谢三问他:“日本鬼子打你疼吗?”他答:“你想!”又问他:“用凉水灌你难受吧?”他又回答:“你想!”于是,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就流传下来一个歇后语,即“谢三的文——你想”。比如,大雪融化时,土路上有雪有水有泥,又高低不平,非常难行,假如有一人从这条路上过,你若问他:“路怎么样?难走吗?”他张口就来一句:“谢三的文——你想。”凡事物发展到极端,村民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时候,就用上了这个歇后语。
苗春亭(1919-2020),山东省单县人,享年102岁。2020年9月17日6时20分去世。
早年先后考入单县县立中学、菏泽山东省立师范学校。
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任中共单县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单县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苏鲁豫区委机关报《湖西日报》编辑、社长。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冀鲁豫区巨南县委书记、湖西地委宣传部部长(书记郭影秋),《冀鲁豫日报》副社长兼总编(社长申云浦)。
1949年春随军南下;历任中共江西省上饶地委宣传部部长兼赣东北军政学校铅山分校校长,中共贵州省遵义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1951)兼军分区第一政委,贵州省总工会主席(1952),第七届全国总工会执委,中共贵州省委秘书长(1955)、省委书记处书记(1956-1967)、省委党校校长(1973)、省委副书记(1976-1982)。
是政协贵州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二至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曾当选中共八大代表。
夫人靳素梅,生卒籍贯不详。
上图1961年6月30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处书记、第二届贵州省政协主席苗春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发言的照片。
公开资料显示,苗春亭出生于1919年5月,山东单县单城镇孙窑村人。193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任单县特别支部宣传委员,1937年12月任单县县委宣传部长,1940年4月任苏鲁豫区党委机关报《湖西日报》社编辑、社长,1946年4月任巨南县委书记,1947年9月任湖西地委宣传部长,1948年3月任《冀鲁豫日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随军南下后,苗春亭于1949年5月任上饶地委宣传部长兼赣东北军政学校铅山分校校长。前往贵州工作后,苗春亭曾历任遵义地委宣传部长,遵义地委书记,贵州省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贵州省委秘书长,贵州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贵州省委副书记等职务,1993年1月离休。
2016年10月,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按照中央统一安排,贵州省为16名离休干部发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苗春亭为其中之一。
来源:老虎69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