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系统动态(装备建设篇27)】德国推出全球首艘潜射无人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6:00 1

摘要:8月20日,德国Gabler海上公司宣布已与海洋机器人公司FLANQ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一代潜射无人水面艇。该消息在丹麦巴勒鲁普举行的DALO工业日2025论坛上正式发布,标志着水下作战能力取得重大突破,目标是将标准的潜艇鱼雷发射管改造成自主水面系统的布放

点击蓝字

装备建设

德国公司推出全球首艘潜射无人艇

【据比利时军队认知网2025年8月22日报道】8月20日,德国Gabler海上公司宣布已与海洋机器人公司FLANQ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一代潜射无人水面艇。该消息在丹麦巴勒鲁普举行的DALO工业日2025论坛上正式发布,标志着水下作战能力取得重大突破,目标是将标准的潜艇鱼雷发射管改造成自主水面系统的布放平台。

图1 假想的模块化无人艇,能够从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执行远程ISR、电子战和打击任务

正在开发的无人艇平台采用模块化架构,适配北约标准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的尺寸。艇体采用折叠式控制舵和桅杆结构,以便紧凑存储和布放,上浮水面后自动展开;其一次性使用与可回收型号都将采用相同艇体,艇长约5-6米,排水量低于800公斤,预计水面续航超200海里,ISR型续航时间可达36小时。搭载具备抗GPS干扰能力的自主任务系统,融合惯性导航与人工智能态势感知,通信方式包括对空数据链、卫星中继及水下水声通信。有效载荷可根据任务配置,据悉早期原型支持模块化舱,用于光电红外传感器、电子战系统、轻型巡飞弹或诱饵装置。

这种与潜艇兼容的USV概念与许多北约和盟国的海军高度相关,多国海军正在寻求提升现役常规/核潜艇的作战弹性。可能率先列装的德国海军其212A型及新一代212CD型潜艇的战斗系统均支持集成此类模块化载荷。荷兰、挪威、意大利及韩国等拥有鱼雷发射管潜艇的国家也对此类无人增效装备表现出兴趣。对于预算有限或采购周期紧张的海军而言,该系统无需改造潜艇壳体或专用支援舰,提供了低成本的升级路径。

潜射无人艇可从水下部署,并在浮出水面执行前沿或拒止区域任务时保持隐蔽。在执行ISR任务时,可将潜艇传感器覆盖范围延伸数百海里而不破坏其隐蔽性;在打击配置中,可执行巡飞弹发射、雷达干扰或模拟舰船信号等防区外作战任务,显著降低有人平台在争议濒海区域的活动风险,使潜艇能够在暴露前塑造战场空间。此外,在混合战争或平时侦察场景中,无人艇可以进行情报搜集等行动,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在此项工作中,Gabler公司利用其数十年的潜艇桅杆和发射系统设计经验,负责系统集成、机械改装与交付,FLANQ公司主导工程设计、人工智能自主及载荷集成。目前全尺寸原型艇已开始组装,预计2026年中进行首次海上试验,并计划在北约“联合勇士-2026”演习中进行首次鱼雷管发射演示。

韩国海军计划通过无人机母舰打造MUM-T舰队

【据海军新闻网2025年8月25日报道】韩国海军向有人无人协同(MUM-T)舰队的转型愿景正变得越来越明确,韩国造船厂和航空公司纷纷推出平台系统,试图通过无人机母舰项目支持未来的海军无人作战。

近日,一场关于韩国海军MUM-T航母建造及无人海上能力发展的研讨会在韩国国会举行。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基于韩国海军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及的未来MUM-T舰队。根据报告,韩国海军计划组建一个MUM-T战斗群,战斗群以无人机母舰这一概念为核心,母舰能够同时搭载有人和无人机,并支持两栖攻击行动。

计划包括升级韩国海军现有的两艘两栖攻击舰——“独岛”号和“马罗岛”号,使其具备无人机起降和MUM-T指挥能力。此外,韩国海军计划在未来11年内设计和建造一艘新型3万吨级无人机母舰,并在2030年代末服役。

作为“海上幽灵”计划的一部分,韩国海军对无人系统的兴趣日益浓厚,该计划旨在解决人口下降导致的人力短缺问题。2024年,通用原子公司的“莫哈韦”短距起降无人机成功从韩国“独岛”号上进行了起飞演示,这引起了人们对将现有两栖攻击舰改装成无人机母舰的可能性的关注。

“独岛”号于8月在船厂启动性能改进项目(PIP),在“莫哈韦”无人机演示之后,相关机构曾询问PIP是否包括扩建飞行甲板或升级系统以支持无人机稳定着陆的计划。当时回应称,此类升级不属于当前PIP 的一部分。然而,随着两艘现有两栖攻击舰上无人机作战计划的逐步成型,预计将进行进一步的性能升级和改进。

今年早些时候,有报道称韩国海军长期的CVX计划将被无人机母舰计划取代,韩华海洋和现代重工等公司在MADEX 2025上发布了各自的MUM-T航母概念。韩华海洋展示了其MUM-T指挥舰概念“幽灵指挥官II”,该舰长约240米,宽60米,排水量42000吨。现代重工展示了一型15000吨级的无人母舰,同时还透露其正在内部研发一型32000吨级的设计。

图 2 韩华海洋“幽灵指挥官II”模型

图3 现代重工HCX-23 Plus无人母舰

此外,韩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KAI)也在近期一次研讨会上宣布,已开始研发一款专为航母作战设计的喷气式无人作战飞机(UCAV)。该无人作战飞机基于此前提交给空军的设计,集成了内外武器舱以及模块化任务系统;其配置可携带先进传感器,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和光电瞄准系统(EOTS),并采用隐身设计,配备强化起落架和拦阻钩,以便从无人机航母上回收。此外,KAI正在考虑开发这款新型舰载无人作战飞机的海上巡逻/情监侦(ISR)版本。

图4 KAI 新型舰载无人战斗机

KAI公司最新发布的舰载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约 6吨,比之前发布的KUS-LW(远程无人作战飞机)大得多。该无人作战飞机专为先进的多用途作战而设计,将配备各种传感器和任务系统,使其能够与自适应空中平台(AAP)协同作战,并执行远程空对空作战任务。为了支持此类作战,该飞机计划携带欧洲导弹集团(MBDA)的“流星”超视距空对空导弹(BVRAAM)。

为了有效部署各种无人机,韩国政府正在积极研发20吨级电磁弹射系统(EMALS),这将有助于发射更重型的无人战斗机,并支持海军更广泛的MUM-T作战概念。

美海军陆战队在冲绳长期部署后勤无人艇

【据美国星条旗网2025年8月6日报道】美海军陆战队发言人近期表示,在完成11个月的试验后,海军陆战队在日本那霸海军基地“无限期”部署1艘“海幽灵”半潜式无人艇(ALPV)。该无人艇可通过隐蔽的方式为美军运送装备和物资,可有效提升美海军陆战队在西太地区开展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能力,支援其落实“远征前进基地”(EABO)新型作战概念。

据悉,“海幽灵”半潜式无人艇是美国防部“快速防御实验储备”(RDER)计划的成果之一。该计划于2021年启动,旨在快速推进在电子战、后勤补给、精确打击和信息网络等关键领域具有作战潜力但尚未正式列装的原型系统,并通过缩短2至4年的交付周期,弥补部队在联合全域作战中的能力短板。

“海幽灵”半潜式无人艇主要由美莱多斯防务公司及其附属子公司主导研发,灵感来源于拉美毒贩使用的半潜船和微型潜艇,具备低可视、低雷达反射和低红外特征等特点,适用在高风险作战环境中隐蔽执行补给任务。该艇长约21米,宽约2米,吃水深约1.5米,干舷高度约0.3米,最大潜深约1米,巡航速度为14.8千米/小时,最大航程约2000海里。该艇内不设载员舱,艇顶部装备有卫星导航系统、远程无线电通信设备及Sea Machines SM300远程遥控系统,可由2名操作员通过手持控制器远程操控,其最大载荷约5吨。

“海幽灵”半潜无人艇的原型艇于2022年7月启动研发,同年11月在美马里兰州迪尔的韦弗船厂开工建造,并于2023年3月完工。2023年4月完成陆上测试后正式下水开展海试。2024年2月,该艇参加了由美陆军主导的“融合工程•顶点4”(PCC4)演习,并测试其海上补给能力;同年10月被临时部署至日本冲绳,与美海军陆战队开展联合测试与训练。2025年4月,美海军陆战队第31远征部队战斗后勤营利用该艇将物资运送至冲绳金红训练区,验证其在西太地区实战环境下的后勤适配性,现已结束测试工作,计划正式长期部署于那霸海军基地。根据日本防卫省最近的一份说明书,美海军陆战队计划在9月11日至25日在日本和冲绳举行的“坚决龙”联合演习中使用这艘舰艇,加强两军在偏远岛屿防御作战中的合作。

分析认为,美海军陆战队在西太地区部署“海幽灵”半潜无人艇,标志着其后勤系统正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旨在快速提升西太岛礁间的隐蔽补给能力,增强前沿作战部队的生存力与持续作战能力。这一举措不仅为美海军陆战队的“远征前进基地”作战理念提供后勤保障支撑,也可服务于所谓“地狱景观”作战场景。

丹麦推出用于MDA和CUI任务的新型无人艇

【据法国海军新闻网2025年8月26日报道】丹麦哥本哈根全球公司近期在2025年DALO工业日上推出了其首艘无人水面艇——“哥本哈根虎鲸”(Copenhagen Orca),该无人艇转为执行海域态势感知(MDA)和关键基础设施(CUI)监视任务而设计。

据公司称,该无人艇仅用9个月就完成开发工作,在原型艇完成海试后已启动生产工作,公司利用丹麦现有的风电场生产设施,能够大规模、快速地生产这种USV。

“哥本哈根虎鲸”无人艇采用高速、隐身、穿浪船体设计,重量约5吨,有效载荷825公斤,最高航速超过40节,5节航速下可续航1400海里,续航时间3-6周(取决于不同配置)。

图 5 “哥本哈根虎鲸”海试画面

该公司将 9月初在英国DSEI展会上现场展示其无人艇。此外,哥本哈根全球公司正在研发另外两款USV平台,预计将在未来6个月完成:一款13米长的 USV 平台“哥本哈根海豹”,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发布;以及一款21米长的远洋USV平台“哥本哈根海狼”,预计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发布。

中国舰船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 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来源:中国舰船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