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几乎人人都有的病毒,可能是红斑狼疮的“元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22:05 1

摘要:实验室里的显微镜下,一个个本应保护人体的免疫细胞,正疯狂攻击自身组织——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一种世界上95%成年人体内都潜伏的常见病毒。

实验室里的显微镜下,一个个本应保护人体的免疫细胞,正疯狂攻击自身组织——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一种世界上95%成年人体内都潜伏的常见病毒。

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表明,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EB病毒,很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的罪魁祸首。这一发现解开了困扰医学界数十年的谜题。

“我们发现EB病毒会将狼疮患者的B细胞‘重新编程’,使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研究负责人威廉·罗宾逊教授解释。这项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的研究,可能彻底改变红斑狼疮的治疗方式。

01 病毒陷阱

红斑狼疮,这个听起来美丽的名字,背后却是一种可怕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常遭受极度疲劳、皮疹以及关节和肌肉疼痛的折磨。

全球约500万人受此病困扰,其中90%为女性。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解开狼疮的病因之谜,但始终没有定论。

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EBV-seq的单细胞RNA测序平台,能够识别狼疮患者体内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

他们分析了11名狼疮患者和10名健康人的血液样本,结果令人震惊:在健康人中,每1万个B细胞中仅有不到1个感染EB病毒;而在狼疮患者中,这一数字高达25个,相差约25倍。

EB病毒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人类疱疹病毒,世界上99%的人口被它潜伏感染。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就已感染,通常只有轻微症状甚至无症状。

一旦感染,EB病毒会将遗传物质嵌入宿主DNA,在人体内潜伏终生。这种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被称为“接吻病”。

在绝大多数人身上,EB病毒终生保持“安静”。但在某些个体中,它却会“苏醒”并引发连锁反应。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EB病毒会感染记忆B细胞——这些细胞本应记住既往病原体,以便下次遭遇时快速启动免疫反应。感染后,病毒通过产生EBNA2蛋白质,启动一系列异常免疫反应。

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准确识别外来病原体和自身组织。但当EB病毒介入后,这一精密的平衡被打破。

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会表达ZEB2和TBX21基因,引发连锁反应,激活辅助T细胞,进而招募更多B细胞。这使得免疫活动在恶性循环中不断加剧,直到开始攻击人体自身。

“EB病毒就好像一把错误的钥匙,打开了免疫系统的‘自毁开关’。”研究人员这样描述。

2024年《细胞》期刊上的另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EB病毒引发狼疮的机制:病毒重新激活会降低恒定链的表达,导致免疫系统将自身抗原误认为外来威胁,从而发起攻击。

既然EB病毒如此普遍,为何只有少数人发展成狼疮?科学家认为,这取决于遗传易感性和免疫状态的复杂互动。

罗宾逊教授解释:“一些人的基因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误伤健康细胞的B细胞。”

哈佛医学院的George Tsokos博士指出:“EBV未必会参与每个狼疮病例的发病过程,因为狼疮的发病机制非常多样化。但在特定患者中,我确信它会是主要诱因。”

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这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雌激素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中的多种细胞功能,在高水平雌激素影响下,免疫系统可能失衡,促进B淋巴细胞活化和自身抗体产生。

05 治疗新希望

这一突破性发现为治疗狼疮带来了新希望。目前,狼疮无法完全治愈,治疗主要依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病情。

研究发现,CAR-T细胞疗法在狼疮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惊人疗效。这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T细胞以攻击特定靶点的疗法,原本是为治疗血癌而研发。

“这些CAR-T细胞疗法似乎能实现长期持久缓解,即患者停用所有药物,这表明它们甚至可能治愈患者。”罗宾逊教授说,“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EBV感染的B细胞来实现的。”

研究还支持开发针对EB病毒的疫苗。罗宾逊教授表示:“疫苗有望阻断EBV感染,从而预防狼疮。”

目前,多个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将针对B细胞的抗癌疗法转用于治疗重症狼疮。未来,医生或许能通过基因测序,提前识别哪些人有更高的狼疮风险,并通过疫苗接种或早期干预,防止疾病发生。

“对于观察到EBV再激活的SLE患者,EBV疫苗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日本研究人员表示。

尽管科学之路仍漫长,但这是我们第一次看清了潜伏在细胞核内的这个微小幽灵,红斑狼疮或许将不再是一种无解的宿命。

来源:围炉笔谈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