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信誓旦旦创新豪言,却对自己艺术人生的历练十分从容与自信。无论是尊崇的关切,还是旨趣的宣扬,无论是身囿沉寂,还是面对喧闹,他均特立独行。在他谢世前夕为青山公园题写“自在”二字,所铸就的沈式笔墨依然风采奕奕。
涵泳高情 雄浑正大
沈觐寿先生与书法艺术
文/蒋平畴
当书坛急出新面孔而俚歌不断之际,沈觐寿先生在谈及学书感受时有过这样表述:
以自身时代写成书法,便是时代之气,何必以创新二字挂在口齿。
《名画古琴》联 沈觐寿 书
没有信誓旦旦创新豪言,却对自己艺术人生的历练十分从容与自信。无论是尊崇的关切,还是旨趣的宣扬,无论是身囿沉寂,还是面对喧闹,他均特立独行。在他谢世前夕为青山公园题写“自在”二字,所铸就的沈式笔墨依然风采奕奕。
稍前题写的“斗转星移”册页异乎寻常,于苍茫与朦胧处焕发童心,宛然“拈花一笑”,终生追寻的人文情怀在自家笔墨波澜里荡漾,所徜徉的美是孤寂的,也是绚丽而亲切的。
其笔墨之升华,虽未蔚然成林,但穿过时空的藩篱,正法眼藏于作品之中。“斗转星移”,这移情舒郁的妙墨之花的绽放,连同告以绽放缘起的征记——“自在”绝笔,不正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向我们透露了作为20世纪一位优秀的书法家所诉诸笔墨的生命艰辛与鲜活由来。
《霜叶红于二月红》 沈觐寿 作
感悟传统气质的沈式笔墨是历久弥新的,这一画那一笔所敷衍的浑雄气象之感染力与辐射力是力求广大的。为此,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成了先生数十个春秋一心一意的事业。
无论青少年浸淫中西文化中的考量,还是中青年学聚问辩而足迹半天下的认定,乃至中年伊始的鬻字为生的抉择,都天造地设地让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延伸着职业书法家的行程。明知此行之艰之寂,但他义无反顾,全为这一件事历经筚路蓝缕地探索,在不间断的笔墨感悟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支点,在心象与境象的契合里呈现出沉雄的气象。
陆游诗《卜算子·咏梅》 沈觐寿 书
于石诗《潇江亭》 沈觐寿 书
综而察之,其经由积淀所俯瞰人生的翰墨生涯,既属个人,亦乃时代使然。故而,先生暮年,当人询及何以能够将书法视为精神家园坚守时,总是这般回答:“兴趣与天意而已。”而问及坚守这个家园之心境则只说一个字:“静”。其斋名“惟静室”与晚号“静叟”,即此心迹之流露。
在“能立”与“疾行”的思辨中研习唐书,沈先生秉承家学亦循此径,心无旁骛地对唐人书法展开或宏或微的研究,从而寻绎“能立”而臻入“疾行”之自由。无疑,林则徐对习书入径所阐明的问道精神当是沈先生艺术的内在动因。故而先生当年每叙学书感悟,总是十分动情地说起先辈林则徐、沈葆桢这批伟人丰厚的精神恩泽。
《山水》 沈觐寿 作
历史赋予先生的人生机缘,起于兴趣,得逢殊遇,自成理想。在书道上,运其智性与激情,以其天分与勤奋上下求索。在无穷无尽的审美愉悦中,每一笔每一画都伴随着严谨,方逾二十,腕底工夫世罕与匹;在不间断认定与修正交互的笔耕生涯里,每一回每一环都保持诚实,至老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在意。因为在他看来,如何沿波溯源而会古通今,怎样写出自己而情深调合,是永无止境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书法既有经典的传承,又有通往未来的启迪。认识与研究其书法艺术历程对于后学大有裨益。
展厅现场
先生童蒙学书由颜楷伊始,虽非自己兴趣首选但能接受。由于青少年时期居粤,临池日课得到堂伯演公与世伯谭延闿指点他们对鲁公人品书品并加推重,先生之幼小心灵倍受触动,滋生一种崇仰,于是在研习过程中他渐渐地对颜书产生了真正的兴趣。两位前辈习颜都参以钱南园意绪,以至早岁沈先生研习颜书,无形之间有了谭、钱之影。
譬如先生三十九岁为福州西湖开化寺正门两侧所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大楷字就尤为突出。谭延闿书法获翁同龢嫡传,而沈先生亦花不少精力研习翁氏行书并悉其三昧,此与谭延闿早年指点也有相合之处,在传承雄健笔墨方面有着非凡张力。二十岁归榕城老家已能写一手好字,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依稀意识到自己所致力的颜真卿书法将成为终生的研究课题。
李远诗《赠写御真李长史》 沈觐寿 书
《震泽天阶》 沈觐寿 书
翌年父亲出示珍藏宋拓《颜家庙》,令他好好研习。他摩挲善本,心胸豁然。其间虽曾大量临摹钱南园、翁同和作品,但《颜家庙》《麻姑仙坛记》《争座位》等则成为重要研习内容。由此及彼引发了他向更深层次的思索。像钱南园,在万人同写台阁体的时风里,独习鲁公而擎一帜之胆识;像翁同龢,中年由南园而攀鲁公,后取北碑华采,遂自成家的历练;以及像谭延闿等前辈的口授心传的都是探源的启迪,先生顿感要拓宽视野,须具有适合于自己的研习之路,发觉家藏三真六草与篆隶碑版善本乃至书画名家真迹,正是他探妙有、索元精的可贵而丰富的资源。此后先生开始自觉地贴近鲁公和所着力研习的褚遂良楷书,即基于这种自觉的选择。
《梅花》 沈觐寿 作
世人对他所具有褚楷韵致的激赏自不待言,但先生能够将褚书写得如此精妙和独特乃源于对颜书相当深入的研究,从聚与散、含与拓两者之间寻找到他认定的明离暗合之机杼,遂有超拔群贤的表现。
因之在解读唐人书法中有了“暗度陈仓”的体验,并促使他对褚瘦颜肥作出了勾魂摄魄的心解。或谓先生的褚楷颜字置于当代书坛罕见是值得称赞的话,那么将颜褚统摄在书法体系中所导引的往古通今的矩范与化机,则道出了书学的真正意义。
人们在注重先生饮誉书坛的楷书时,会以同样的关注服膺他的行书。先生以行书抒写心灵是最为畅达的,青年时代函札手稿即露端倪,而入古稀那一件追念知音陈子奋“五十年交谊,人琴俱渺,不胜哀感”的信札,就相当典型。
《赵朴初诗》 沈觐寿 书
沈觐寿先生研究唐人书法是相当广泛与深入的。然而,晚年却如是说:“未能细细揣摩虞世南,深以为憾。”自谓“无为而书”之虞永兴直接羲献,世誉“君子藏器”。无疑,这犹未能及的抱憾投射着先生对魏晋风流的向往。
其实,我们对沈先生所寄寓的向往之情,应该理解他已将心仪的“亘古风流”视之为道,梦寐以求。如何真正地立起矩范而得以自由运化,先生的高瞻远瞩和超乎寻常的努力,足为后昆之楷模。
展厅现场
书法世界林林总总,宛然春水、夏云、秋月、冬岭,各具象征,但一年四季所统摄自然生命的精神则有着可以相贯的美的涵泳。先生深谙此中真意,“适我无非新”。倾其一生所能综合起来的古今参照系中掌握方寸,在寓雄强于平正的艺术品格的浇铸中作出相应具有深度的整合阐释,并且使之转化成为真实情感所要体达的心画,凸显了寄正大于平常的人格。
《未镂垂德》联 沈觐寿 书
我们只有历史地看待沈先生自颜褚书法系列的阐释乃至腕下烟云化合的诉说,就不难发现在其固守的探艺取道的生命历程里,无论价值取向,还是内在自觉,从未出现过惑于势利化的聪明,亦不曾为自己设定过“功果圆满”的目标,不急于求成乃顺乎自然。其书风衍化之进程便是明证。
20世纪50年代前,习书随时贤入唐溯源,博采众长,雄强外化;60年代前后,经以颜褚阐释,融化所学,互为观照渗透,笔调渐趋含蓄;80年代臻入转化,出现衰年变法迹象,如所书“斗转星移”。
刘禹锡诗《早秋集贤院即事》 沈觐寿 书
沈觐寿致过立人信札
三个时期递变的脉络是有序而清晰的,而综观其各个时期书法作品所形成的雄浑气象,呈正大、蕴生机、具张力的三大特色则一以贯之,并让我们看到的是在演化中愈见洗练与醇厚,而且当外化之雄强趋向含蓄之时,萦回在字里行间中总有那么一缕悲悯。随着这一缕幽绪化解在笔底烟云,那泛起的雄强气象显得分外深沉,一个生命本体通过书法艺术形式凸显在我们眼前,那隐约的深沉处不就是先生饱尝沧桑的写照!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 沈觐寿 书
无疑,先生书风衍化的递进,历练境界的水到渠成,是技进乎道,是生命的润泽,是智慧的开启。此乃先生体悟到中国书法传统是流动的、活的,于是以其一生与之对话,有了眷恋与反思,有了喜悦与遗憾,有了继往与开来。
展厅现场
主办单位
福州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
文化生活报社
展览时间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30日
展览地点
福州城市会客厅—福之轩展厅
《文化生活报》版面
来源:文化生活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