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据我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1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大举武装侵略中国并占领中国东三省为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侵略、反法西斯两条世界政治主线正式拉开。这两条世界政治主线源于不同的矛盾关系。反侵略政治主线源于包括德日意在内的各帝
本期目录
内容摘要
试论二战反侵略反法西斯两条政治主线互动及其影响
摘要:依据我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1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大举武装侵略中国并占领中国东三省为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侵略、反法西斯两条世界政治主线正式拉开。这两条世界政治主线源于不同的矛盾关系。反侵略政治主线源于包括德日意在内的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各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反法西斯政治主线源于法西斯德日意与所有其侵略、压迫对象国的矛盾。这两条世界政治主线相互关联、密切互动,相向而行,但又不完全划等号,且存在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不完全同步性。弄清楚这两条世界政治主线及其矛盾根源的交错性、复杂性和联动性,对于辨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特点、性质、内容及其人民性、正义性、进步性,以及彰显中国14年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具有基石作用。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主线;反侵略;反法西斯
作者简介:林利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客座教授。
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时代价值与中国担当
摘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年来,战后国际秩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和法理基础,为维护战后世界总体和平与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战后国际秩序表现为政治上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经济上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理念上以多边主义为核心的治理原则。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深刻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的权威与合法性、多边主义的未来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支持者,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推动促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和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关键词:战后国际秩序;联合国;多边主义;时代价值;中国担当
作者简介:吴志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徐信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联合国与海洋法的发展——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
摘要:联合国设立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涉海机构,它们均有推动海洋法发展的职能。各国在联合国体系下构建了现代海洋法制度,为海洋领域基本秩序、国际合作及争端解决等提供了国际法原则、规则和机制,联合国大会、国际法院、国际海洋法法庭等通过国际法辅助渊源的载体形式引领海洋法的发展。此外,联合国还通过对全球海洋治理传统调整对象的规制和对新议题的指引,有力地促进了全球海洋治理的进步。未来联合国在海洋法发展中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关键词:联合国;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海洋治理
作者简介:杨泽伟,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弘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使用武力法的当代发展与挑战——纪念《联合国宪章》80周年
摘要:《联合国宪章》下使用武力法的基本框架包括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及其例外。《宪章》生效80年来,联合国安理会、大会和国际法院等主要机关的实践,有效促进了使用武力规则的解释、适用与发展。然而,实践中违反使用武力法的情形时有发生,国家自卫权屡屡被扩大解释甚至滥用,国家单方面使用武力的法律主张呈扩大化之势,使用武力法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国际社会对于在《宪章》框架内管治使用武力问题的共识没有改变,难点在于执行。使用武力法的有效实施需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的职能,完善安理会对使用武力的管控,同时兼顾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并重视人民的力量对限制大国使用武力的作用。展望未来,在复杂国际安全形势下,应坚守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核心地位,切实加强使用武力法的有效实施,维护和平《宪章》之权威。
关键词:使用武力法;《联合国宪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自卫;联合国安理会
作者简介:黄瑶,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法团队首席科学家;黄元平,中山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部队自卫权的法理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层自卫权,权利主体限定为军事单位和军事人员的部队自卫权在国际安全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各大国的军事法律、国际条约等普遍承认部队自卫权的独立性。与国家自卫权相比,部队自卫权的显著特点在于权利主体层级较低,触发门槛较低,适用场景广泛。但部队自卫权的行使依然受到习惯国际法中的必要性和相称性规则限制。在实际运用中,由于缺乏明确国际法约束,部队自卫权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如派出国海外驻军在东道国滥用自卫权,当前争端解决机制难以向东道国提供有效救济。本文主张将部队自卫权定位为行使国家自卫权的前置程序,通过构建威胁评估的动态反馈机制与多边核查制度,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平衡国家自卫需求与和平解决争端义务,避免滥用自卫权。
关键词:自卫权;使用武力;习惯国际法;联合国宪章
作者简介:杨沛东,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博士研究生;苏金远,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矛与盾:冷战时期苏军的反航母战术与美国海军的因应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围绕航母打击集群的攻防斗争展开了激烈博弈。美军航母自二战以来一直是战略威慑和前沿打击的核心平台,苏联则通过发展反舰导弹、巡航导弹核潜艇、远程轰炸机和侦察体系,构建多平台、多维度的反航母体系,并形成“先敌开火”“饱和攻击”等战术方针。美军则通过部署“宙斯盾”系统、推行“外层空战”战术、强化舰队防空与反潜能力等措施应对,并试图依赖先发制人的攻击削弱苏军战力。双方通过不断改进技术与战术,形成动态竞争局势。尽管美军在隐蔽机动、电子欺骗和情报融合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苏军凭借近岸作战优势和不断升级的武器系统仍能对美航母构成威胁。研究表明,美苏在航母攻防上的斗争体现了大国战略竞争的复杂性与技术博弈的高度化。该历程揭示了水面舰队,尤其是航母在现代战争中面临的脆弱性,也预示了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未来对海权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反航母;冷战;美国海军;苏联海军;反介入/区域拒止
作者简介:张愿,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
排版 | 冯雅莹
本文源于《边界与海洋研究》2025年第4期,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