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主要成就。
11月13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主要成就。
01四大成就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美丽四川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现场介绍,“十四五”期间,美丽四川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污染防治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钟承林介绍,生态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蓝天保卫战方面,全省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碧水保卫战方面,四川水环境质量跃居全国前列;净土保卫战方面,四川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基底更加牢固。”据介绍,五年来,全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红线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划定了14.87万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重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迈入新的阶段。”据悉,五年来,全省努力降低发展的“含碳量”,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提升“含绿量”方面,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并建立分区管控体系;降低“含碳量”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发布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高“含金量”方面,“十四五”以来,积极谋划推动3018个生态环境项目进入中、省项目库。
“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大幅提升。”钟承林谈到,“十四五”以来,相关部门通过中、省环保督察,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污水、臭气、噪声、餐饮油烟等突出问题,累计达4.4万多个;聚焦饮用水、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核与辐射等方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应急体系。
02新物种频现见证四川生态之变
呈现“新种不断、旧友回归”态势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俸强介绍,“十四五”以来,四川生物多样性监测迎来“爆发式”收获,呈现出“新种不断、旧友回归”的生动态势。
俸强在当天发布会现场,先后手持多幅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形象具体地向大家介绍近年来我省生物多样性迎来的可喜变化。这些物种的发现和回归并不是偶然,俸强介绍了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得益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筑牢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基。常态的“四川蓝”,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清新的空气环境;碧波荡漾的水环境让青头潜鸭这样的“水质检验师”能够安心落脚;稳中向好的土壤,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筑牢了根基。
其次,得益于监测网络的完善和监测技术的升级,“空天地”一体化现代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健全并广泛应用。得益于大监测理念下的跨部门共建共享机制,让涉及生态质量监测领域的各部门、院所合力渐显。
03以“酿美酒”标准护一江清水
四川“十四五”河湖治理显成效
“十四五”期间,四川是如何落实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来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会上 ,水利厅副厅长、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岳雷对此作介绍。
岳雷谈到,四川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省委书记、省长任“双总河长”,4.8万名河湖长巡河护河成常态,累计开展巡河查河879万余次,协调解决涉水问题60万余个。
四川又是如何破解跨界协同治理的难题?据介绍,四川与相邻7个省市全部签订联防联控联治协议,首创成立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相关做法获评水利部“十大基层治水经验”并被中央改革办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部门组织7轮省级河湖长制暗访,在15个县(市、区)开展专项督查,推动整改问题1500余个;运用卫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复核6.7万个卫星遥感图斑问题,整改1.7万个“四乱”问题。
04四个“更加”绘底色
四川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业战线牢牢把握“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核心要求,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曾吉明介绍,具体可以用“四个更加”来概括。
产业结构更加高端。四川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新动能。2024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2.6%、较“十三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
生产过程更加清洁。四川抢抓“两重”“两新”重大政策机遇,累计淘汰退出700余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4%,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工业节能目标。
资源循环更加畅通。四川持续推动再生资源和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培育了27个废钢铁、废轮胎等综合利用规范企业,累计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约6000万吨。
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四川聚焦工业园区、企业等基础单元,培育绿色低碳转型标杆。在全国率先启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园区数量均居西部首位。
05增加“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四川“双碳”目标五周年答卷亮眼
今年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四川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騄介绍,五年来,四川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产业结构加快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增加产业发展“含绿量”、降低“含碳量”,不断提升经济“含金量”。一方面,四川做好新兴产业的“加法”。另一方面,做好传统产业的“减法”。
二是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四川从能源生产、消费两端发力,着力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方面,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能源消费加速低碳化。
三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每年举办全国生态日、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节能减排降碳良好社会氛围。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聚焦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抓住生产、生活、消费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支持政策措施,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李明騄表示。
06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升级
四川走出“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之路
“‘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系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会上,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汪小琦说。
其中,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同步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调查和耕林园空间治理“一张图”建设,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其中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幅员面积的30.59%。
不仅如此,四川在全国率先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修复规划体系,联合重庆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跨省域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
同时,聚焦重点区域集中发力,推动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在长江流域,推动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收官,生态修复面积约305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升级。例如,遂宁大英县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垦造水田项目,将1037亩“低产田”改造为“连片田”,亩均收成达900斤。
此外,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万洪云还谈到,“十四五”以来,四川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主要体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与整体性提升三个方面。
来源:四川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