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3%的峰值,不是流量明星刷出来的,是沈明珠在产床上嚎了整整18小时,把观众钉在沙发里。
“2.3%的峰值,不是流量明星刷出来的,是沈明珠在产床上嚎了整整18小时,把观众钉在沙发里。
”
昨晚朋友圈被这句吐槽刷屏,才意识到《四喜》已经把人逼到跟着电视机一起宫缩。
有人统计,那段一镜到底的分娩戏播出时,某小区宽带同时段掉线三次——全楼孕妇家属集体冲到客厅,以为自家老婆提前发动。
导演汪俊后来笑称,NG到第27次,连产科主任都熬不住,跑去走廊偷偷吸氧。
演员王媛可更狠,胎盘道具还没干透,她先把自己血压逼到140,镜头一开,直接真哭真抖,把“疼”写进收视率。
书粉吵得最凶的,是凭空冒出来的“冯美奇”。
原著里根本没这号弟弟,剧里却让他对姐姐生出点说不清的情愫。
有人骂狗血,有人却看得起鸡皮疙瘩:当弟弟把房本偷偷塞进姐姐待产包,弹幕飘过一句“这哪是恋姐,是穷怕了的人抓住最后一根骨头”,瞬间点赞破万。
作者梁晓声倒淡定,说只是把原本散在村口的闲言碎语,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让沈明珠的难,更吵,更挤,更逃无可逃”。
听着像偷懒,可收视曲线证明,观众就吃这套“把钝刀子磨快”的手艺。
更妙的是,债务危机那场戏播出第二天,当地法院执行局热线被大爷大妈打爆,问“冯家那套老宅到底拍卖没”,接线员哭笑不得:剧里的欠条比自家存折都真。
现实里,有人扒出拍摄地余杭塘栖的老房子,门口真贴着泛黄的执行通知书,落款2017。道具组连夜去法院复印模板,回来做旧,连骑缝章都故意缺一角——细节到这份上,1.89%的平均收视只能算客气。
最戳人的彩蛋藏在片尾字幕:剧组把“产科顾问”名字放在“领衔主演”后面,比某些流量番位都靠前。
有网友晒图,自己老婆生完回病房,护士站大屏正好放《四喜》,助产士指着屏幕对新手爸爸说“别怕,比沈明珠那胎顺利多了”,一屋子大男人当场破防。
后来医院把这段剪成科普短视频,播放量直接干到百万,评论区清一色“原来电视剧也能当无痛”。
听说梁晓声已经在写续作,讲沈明珠儿子长大,要去城里讨生活。
有人担心变成“娘道2.0”,老头回怼:“下一部,让这小子也尝尝还房贷的味,别把苦难当传家宝。
”一句话,把想骂“消费女性苦难”的嘴提前堵上——苦难不是勋章,是账本,得一笔笔记下去,再一代代还回来。
剧终那天,沈明珠抱着孩子站在村口,天边炸开一朵俗气的红色烟花。
镜头拉远,观众才发现,她脚下那条土路,其实早被高铁高架桥截断,只是导演故意没拍进去。
有人截屏配文:你以为她在走出命运,其实她只是在给新时代让道。
底下最高赞评论只有七个字——“别回头,回头会堵”。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续作真把镜头对准她儿子,你会继续追吗?
留言别喊口号,说个最实在的理由,比如“想看他房贷利率到底打几折”。
来源:做个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