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账号连续数月发布伪造视频,让多位国会议员“自白”在防洪项目中贪污受贿——并通过数百个僵尸账号的评论攻势,把这些虚假影像推上了TikTok的“为你推荐”页面,骗过了数百万观众。
在11月初被删除之前,一个名为“Gising Pampanga”的TikTok账号用AI深度伪造技术,制造了菲律宾政坛近年最具爆炸性的“假丑闻”。
这个账号连续数月发布伪造视频,让多位国会议员“自白”在防洪项目中贪污受贿——并通过数百个僵尸账号的评论攻势,把这些虚假影像推上了TikTok的“为你推荐”页面,骗过了数百万观众。
在社交媒体成为政治战场的今天,“Gising Pampanga事件”揭开了菲律宾信息战的新篇章:
AI合成、算法操控与地方选举叙事相结合,虚假视频不再只是恶搞,而成为精准的政治武器。
根据菲律宾《星报》(Philstar.com)调查,这个账号从2025年1月至9月共上传23条视频,其中9条为AI深伪内容。视频中,前邦板牙省众议员奥雷利奥·冈萨雷斯(Aurelio “Dong” Gonzales Jr.)与前众议长马丁·罗穆亚尔德斯(Martin Romualdez)“亲口承认”瓜分防洪资金。
其中一条伪造片段中,AI生成的冈萨雷斯自称“我是邦板牙的防洪之王”,而罗穆亚尔德斯则“笑着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把钱分掉了。”
这段视频在TikTok上点击量高达170万次,评论区被“愤怒群众”淹没——只是,这些“群众”大多是批量注册的匿名账号。
调查显示,这些假视频下方的1.1万条评论中有57.6%是重复或近似复制的内容。
这意味着,背后极可能存在脚本操控或自动化评论群组。
常见评论包括:
“Buwaya(鳄鱼)”、“Ahas(蛇)”、“Linta(水蛭)”、“Epal(爱出风头的)”;“Never again(绝不再选)”、“Zero vote(零票)”;以及大量单纯表情符号评论——三只鳄鱼或三张笑脸。此外,部分评论看似在“预防性辟谣”,例如:“我以为是AI,其实是真的,AI但说的确实发生过”;“那不是AI”。这类话术通过情感暗示,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视频的“真实性”。
TikTok的算法以互动率为主要推荐指标——只要评论、点赞、转发数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内容就能被推入“为你推荐”页面(FYP)。
Philstar.com的技术追踪显示,在“Gising Pampanga”的四条热门视频中,评论集中在同一分钟内爆发,形成“同步刷评”模式。至少有875个账号在两条或以上视频中出现,其中一个账号在13条视频中留言,显示出明显的协调行动特征。
研究者指出,这是典型的“算法操控攻击”:大量低质量互动通过假流量制造“热度假象”,再利用平台机制实现政治性传播。
TikTok在回应媒体查询时表示,已永久封禁@bistado.files(Gising Pampanga)账号。公司发言人称,该账号违反了8月更新的AI政策:禁止“未标注的深度伪造视频”,尤其是涉及公众人物被“描绘为犯罪行为或发表并未说过言论”的内容。
TikTok解释说,公司依靠自动检测系统、人力审核与用户举报相结合识别合成媒体。从2025年4月至6月,97%的违规AI内容在用户举报前就已被删除。
但官方也承认,多语言环境和地方政治语境下的AI识别仍是巨大挑战。“我们正在与专家合作,更新检测模型,以提高准确度。”
在TikTok下架前,视频已被广泛转载至其他平台。Facebook上,一个名为“Kasama sa pagbabago 2nd district of Pangasinan”的页面转载了假视频,获得300个反应、260次分享;X(前Twitter)上,用户“@esoJngaM”再次发布,获得近300个点赞与百次转推。
这些跨平台传播放大了假内容的寿命与影响力,使得AI造假从TikTok热点变成全国舆论事件。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事件不是孤立个案,而是菲律宾AI政治操纵时代的缩影。
地方派系、竞选团队甚至海外宣传机构,都可能利用廉价AI工具制造假视频与社交热度,影响公众情绪、选举倾向与议题焦点。
信息战专家阿兰·托雷斯(Alan Torres)警告:“AI假视频的传播速度远超过辟谣速度。在菲律宾这样多语、情绪化的社交生态中,‘真假混杂’已成为最危险的武器。”
“Gising Pampanga”账号的消失,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它留下的是一个更深的疑问:当政治、算法与AI交织在一起时,公众还能相信谁?在“为你推荐”页面里,愤怒比真相更容易被推送。而在AI时代,虚假可能比真实更有吸引力。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东南亚印记